印度政府日前發布報告顯示,印度2025/2026財政年度(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經濟將增長6.3%至6.8%。雖然這一增速在全球范圍內靠前,但與印度此前表現相比仍顯疲軟。
印度財政部在年度經濟報告中表示,2025/2026財年印度經濟前景大體平穩,但經濟增長仍將面臨地緣政治沖突、貿易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可能出現的大宗商品價格沖擊等阻力。印度本財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經濟預計增長6.4%,這一預測與世界銀行等機構的預測大體相符。世界銀行預計,印度2025/2026財年經濟將增長6.7%,這也與印度政府的報告較為吻合,表明大部分國際機構對印度下一財年的增長狀況持保守態度。
印度經濟增長前景不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私人消費相對低迷。私人消費支出一直是印度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最重要的驅動力。印度政府此前實施了一攬子刺激計劃,對內需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然而近幾年該影響逐漸消退,使經濟增長前景出現低迷態勢。在2021/2022財年和2022/2023財年間,印度私人消費支出有兩個季度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而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多保持在55%左右,甚至在2023/2024財年三季度下降至53%。到2024年底,隨著從汽車到餅干等各種產品的銷量下降,印度私人消費需求放緩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需求放緩的背后,是通脹高企和勞動力工資增長緩慢。印度非正規部門實際工資因通脹而縮水,家庭購買力有所削弱。例如,2024年10月,印度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達6.2%,在此情況下,非正規部門的員工工資上漲緩慢。行業商會印度工商聯合會和商業服務提供商凱斯公司最近為政府準備的報告顯示,印度六大制造業和基礎設施部門的名義工資增長了0.8%至5.4%,這個數字明顯低于零售通脹率,這意味著,盡管工薪階層的工資略有增長,但依舊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生活成本仍在上漲。
因此,內需上的棘手問題使得多家機構對印度經濟增長持放緩預期,印度應該視之為一個重要的警告。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印度政府需要特別關注各個領域中阻礙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補救措施。
短期來看,政府需要通過減稅和簡化外資審批來吸引投資,用以改善國內的就業情況和國民收入水平;長期來看,印度政府需要下決心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以釋放消費潛力,這與上述短期內的刺激計劃也相向而行。與此同時,南亞次大陸的國家容易受地緣政治沖突、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印度也需要考慮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各方面政策。
雖然印度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潛力,但如果無法從根本解決勞動力市場僵化、制造業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邁入“高收入國家”的這一目標將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