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晶硅行業景氣度下滑已有時日,日前樂山電力與天威保變宣布,二者共同投資的天威硅業單線年產3000噸多晶硅生產線停產,顯示這個曾備受資金青睞的行業目前已處境艱難。去年2010年12月...
多晶硅行業景氣度下滑已有時日,日前樂山電力與天威保變宣布,二者共同投資的天威硅業單線年產3000噸多晶硅生產線停產,顯示這個曾備受資金青睞的行業目前已處境艱難。
去年2010年12月底,工信部等聯合公布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規定新建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應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據記者了解,單線年產3000噸多晶硅,總投資額近20億元。以盾安環境為例,該公司2009年11月通過內蒙古盾安光伏科技建設的年產3000噸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總投資額為18.82億元。
之所以設定年產3000噸的門檻,除了20億元的資金門檻將使中小企業無力跟進,還源于年產3000噸生產線,能使多晶硅的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進而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及抗風險能力。
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介紹,公司在實踐中發現,單線產能在1500噸的項目,成本降到40美元/公斤,就很難再降下來,成本控制有限。單線年產3000噸的多晶硅生產線,成本或在30美元/公斤左右。與其投資額相比,已經達到較為理想的比例。由于工信部上述標準出臺之時,市場上多晶硅單價尚在60美元/公斤~70美元/公斤左右,該類型生產線的產品已經很具有競爭力。
在盾安環境公告上馬多晶硅生產線當日,國元證券研究員周海鷗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未來多晶硅行業的產能是否過剩,除了取決于歐洲市場的補貼政策能否延續以往力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國內新建的光伏電站能否大幅增加對多晶硅的需求。兩年過去,國內多晶硅行業仍舊無法擺脫嚴重依賴歐洲市場的尷尬局面。如今,最具性價比的年產3000噸多晶硅生產線也面臨停車技改的尷尬局面,國內多晶硅行業已進入最嚴酷的寒冬。
不僅如此,12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初裁結果認定,有明確跡象表明中國出口的晶硅光伏電池存在接受補貼并以低于合理價格銷售的行為,這又將給整個行業的發展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