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我國汽車產量和銷量雙雙跨躍1800萬輛大關,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汽車產銷第一規模大國。但由于核心技術缺乏、發展戰略不夠明晰,我國汽車產業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5月23...
2010年,我國汽車產量和銷量雙雙跨躍1800萬輛大關,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汽車產銷第一規模大國。但由于核心技術缺乏、發展戰略不夠明晰,我國汽車產業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 5月23日,在長沙舉行的“中國汽車品牌建設與傳播”論壇上,部分業內專家學者指出,我國要完成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亟需制定清晰的汽車產業國家級發展戰略,同時橫向整合資源,做大做強汽車企業集團。
產銷量躍居世界第一,“大而不強”問題凸顯
2010年,我國汽車產量占世界產量的比重為23.5%,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產銷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汽車產銷第一規模大國。
專家認為,快速增長的汽車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初步統計,2010年,汽車工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達到2.5%,目前汽車行業間接從業人員3000萬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7802萬輛,其中民用轎車保有量4029萬輛,私人轎車保有量達3443萬輛。私人購車成為汽車消費主流,市場預期較好,專家認為中國已經邁入汽車社會。
然而,作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規模大國,我國的汽車產業卻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2010年,我國出口整車54.5萬輛,在國際汽車市場不過“冰山一角”。
即使在中國“本土”市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競爭力遠遠落后于“洋品牌”,據統計,2010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627萬輛,僅占乘用車總銷量46%;自主品牌轎車銷量293萬輛,僅占轎車總銷量31%。
從生產環節看,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特征更為典型。我國汽車企業數量有100多家,但大多年產量低于10萬輛,實力不夠雄厚,市場競爭力偏弱。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上汽、一汽和長安在世界500強中分別排在第359、385和428名,2008年度銷售收入分別為249、237和217億美元。相比之下,位居世界100強的11家國外汽車制造商中,銷售收入最大的是豐田:2043億美元,最小的是現代:725億美元。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缺乏產業發展戰略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目前“大而不強”的狀況,主要在于核心技術的缺乏與軟環境的缺失。
我國汽車產業走的發展道路是:首先進行技術引進,然后力圖通過消化、吸收實現最后的創新,取得發展。但數據顯示,我國汽車產業引進費用與消化吸收投入比率非常低,僅為1∶0.07,而韓國和日本汽車產業發展之初這一比率為1∶8。
目前,國內主要汽車企業雖然對整車具備了二次開發和匹配開發的能力,但在乘用車核心零部件和平臺技術,商用車發動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上尚未掌握核心技術。尤其是入世以后,汽車零部件獨資、合資企業已達1200家,外資企業基本占據了汽車零部件高端技術產品的主要市場份額,形成了對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中央控制器等產品的壟斷格局。而我國主要汽車企業缺乏零部件企業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無法建立起共性協同開發技術平臺,部分大型企業過于依賴合資方品牌和技術。
在政府層面,給予汽車產業的支持也不夠。雖然我國汽車行業迅猛發展,但政府始終沒有制定清晰的產業發展戰略,汽車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受到掣肘。
同時,汽車行業管理法制化進程也明顯滯后。至今,我國尚未頒布與發達國家相對應的《車輛法》或相關法律,《車輛管理條例》雖然研究了十幾年,但也一直沒有實施。
中國汽車工業經濟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李京生說,隨著汽車社會的來臨,政府應該摒棄傳統“以罰代管”的簡單模式,要更好進行規劃設計,加強軟、硬環境建設,為汽車產業發展做好服務工作。“在北京,因為指示路牌缺失,像我這樣的老北京人都要經常問路;如果政府積極提供實時路況信息,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方便人們開車出行,自然也就促進汽車產業發展。”
“對比國際,我們總是在應急性地解決產業發展問題,而沒有清晰的國家戰略應對世界范圍的產業競爭。” 師建華認為,國家發展戰略缺乏所帶來的后果是:產業目標和核心要素被部門和地區利益無謂耗散,汽車產業重復分散并且水平低,產業大而不強,最終形成“散、亂、差”的格局。
締造汽車強國亟待突破瓶頸,整合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
據了解,“十二五”我國汽車發展目標為:年產量將達到2500萬輛,形成3-4家年產400萬輛以上的大型企業。同時,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達到50%,其中自主品牌轎車市場占有率達到40%。
國家《關于促進我國汽車產品出口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汽車及零部件出口達到850億美元,年均增長約20%;到2020年實現出口額占世界汽車產品貿易總額10%的戰略目標。
在“中國汽車品牌建設與傳播”論壇上,不少專家認為,“中國需要制定并明確成為汽車生產強國和汽車社會的國家戰略。”要實現上述目標,完成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國家在產業準入、財稅體制、研究開發、市場體系、資源利用與回收等各方面的政策導向要一致穩定。同時,各行業之間也要有協調的發展戰略,如汽車發展與城市規劃、通路交通規劃,汽車產業與鋼鐵、石油、電子等產業協調發展。
其次,實施“汽車行業‘兩化’融合工程”國家專項計劃,提升行業綜合競爭力。具體而言:一是探索汽車行業新型制造模式和服務模式,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汽車產業發展道路;二是開展汽車行業信息化共性技術研發,支撐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三是推進具有行業特色和行業需求的信息化軟件產品研發,為汽車行業信息化提供支撐;四是搭建產業共性服務平臺,支撐產業鏈協同,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促進產業集群式供應鏈的形成和產業集聚區域的發展。
此外,針對我國汽車生產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的結構特點,應按照“由專業化到規模化”的原則,通過橫向并購實現資源的整合,爭取通過并購培育5到10家初具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大型企業集團。在零部件產業方面,期待大整車企業集團能把培育、支持零部件戰略伙伴作為自己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政府能制定政策扶持十到二十家零部件企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