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總值超過31億美元。昨日,美國商務部就對華太陽能電池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雙反”調查)做出終裁,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并裁定中國企業反傾銷稅率最高達249.96%,反補貼稅率最高15.97%。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表示,美國商務部無視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的合理抗辯,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產品采取不公正的征稅措施,中方對裁決結果表示強烈不滿。
按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定于今年11月23日左右也要做出終裁,若該委員會也做出肯定性終裁,美國商務部將要求海關對相關產品征收“雙反”關稅。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宋泓表示:“美國的行動將為歐盟對中國光伏貿易的限制產生很強的示范性,要知道歐盟對華光伏‘雙反’的發起公司同美國一樣,都是SolarWorld,他們很可能參照美國的裁決結果要求歐盟進行相同或類似的做法,這對國內光伏出口將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對于這一裁決,國內光伏企業在遺憾的同時,也表示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天合光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表示:“雖然我們反對美國商務部的終裁結果,但我們仍將遵守他們的決定,同時關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1月的最終裁決。”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王亦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心里知道終裁的結果不可能推翻初裁,但是,終裁最終這么定,還是覺得非常遺憾。
阿特斯公司總裁兼CEO瞿曉鏵則稱,在中國光伏企業律師團的爭取下,美國商務部同意在對華“雙反”上留有“余地”。對華光伏“雙反”只針對中國為原產地的光伏產品,中國企業可通過從第三方地區進口電池、在國內組裝成光伏組件的方式來規避美國的“雙反”。“這是尚德、阿特斯、天合光能等中國光伏企業律師團聯合向美國商務部爭取的結果。”
記者了解到,在美國“雙反”的消息傳出之時,國內光伏企業就已開始謀劃產業外遷。王亦逾表示,公司一直尋找除中國以外的第二個國家作為產能擴張的基地,這樣可以徹底解決問題。尚德總裁助理劉志波也曾表示,美國市場占據尚德約20%的銷售份額,尚德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已建有工廠,未來將進行擴建,用于生產在美國銷售的光伏組件。
長期以來,國內光伏產業的繁榮主要靠歐美等發達國家支撐,對外依賴度較高。雖然未來可能徹底失去美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光伏產業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悲觀,首先國內光伏市場已經啟動,根據“十二五”規劃,每年國內將有7GW-8GW的需求,而2010年國內光伏電池的產量為10GW。“所以國內光伏企業只要略微縮減產量,還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孟憲淦說,“國內光伏企業正好可以完成整合,美國的‘雙反’客觀上促進了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此,天合光能表示,在此期間仍將積極捍衛自己的權益,同時保留對美國商務部或者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終裁做進一步上訴的權力。英利集團法務總監陳卓也表示,希望11月的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終裁能做出更有利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