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中國的磨料磨具行業從零起步,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漸建立起相對獨立、完整的磨料磨具研發、制造、檢測體系,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十多年里,更是取...
新中國的磨料磨具行業從零起步,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漸建立起相對獨立、完整的磨料磨具研發、制造、檢測體系,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十多年里,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磨料磨具行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曾經大大縮小。但是,由于世界材料技術、機械加工工藝和技術,以及科研手段的迅猛發展,在世紀之交的一段時間里,國外磨料磨具行業發展迅速,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不斷涌現;而這個時期我國的磨料磨具行業正處于工業管理體制變革、企業轉軌變型、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階段,原有的產業布局被打亂,新的市場秩序正在探索建立,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一時處于停滯狀態,使得本來已經縮小的差距又被迅速拉大。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磨料磨具行業是以原來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的七家砂輪廠為主導廠,再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的地方砂輪廠而形成一個磨料磨具制造體系。現在,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市場考驗、資源整合、兼并重組,原來的七家部屬企業除了在原中國第四砂輪廠基礎上成立的山東魯信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外,其他幾家企業基本處于停滯或經營十分困難的狀態,其中地處沈陽的中國第一砂輪廠早已破產;中國第二砂輪廠后來也成為上市公司,公司注冊中文全稱“白鴿股份有限公司”,現在已經分解為幾個中小企業,經營面臨困難;第三砂輪廠、第六砂輪廠并入第七砂輪廠后,未能解決其發展問題,幾次分分合合,大傷元氣,七砂集團也面臨破產,其生產經營部分也已經分解為幾個小的企業,憑借資源(主要是電價和原料)優勢艱難運行;而第五砂輪廠主要是生產制造硅碳棒產品,基本上已經不屬于磨料磨具行業的范疇。改革開放后,我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民營磨料磨具制造企業,雖然這里面也不乏推動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優秀企業,但大量的民營企業僅僅是憑借其靈活的經營機制,依靠從原國有主導廠“挖”來的技術工人,在進行比較簡單的低檔次產品的重復生產和惡性低價競爭,使我國的磨料磨具行業仍然在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階段,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即使是出口量較大的磨料產品,也往往是憑借廉價的資源和人工優勢,在為國外先進磨具制造企業提供廉價的原材料。 現在,只有魯信高新依靠下大氣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經過六年的努力,終于走出了困境,同時具備了較大的發展潛力。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磨料磨具行業現有1200多家企業,2007年現價工業總產值達到614.5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40.3%;實現銷售收入604.8億元,同比增長了40.2%,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但由于產品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進入門檻較低,近幾年一直在模仿、抄襲的基礎上發展與擴張,低效率的消耗著大量寶貴的資源和能源,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①高技術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依賴進口;中低檔通用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造成積壓、拖欠貨款和價格戰。②全行業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實際生產能力較分散,企業規模小,經濟效益差。③技術開發能力弱,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少,沒有掌握產品開發的主動權。④產品品種少,技術含量低,制造工藝數據缺乏嚴格的試驗論證,不能保持產品持續的質量穩定。⑤磨料磨具行業國內名牌含金量低,更少有國際名牌。
現在,我國普通磨料的生產能力大約是180萬噸。2007年出口111萬噸,平均484美元/噸;進口9萬噸,平均750美元/噸。在世界產業格局流轉中,中國成為棕剛玉和碳化硅的生產出口大國。目前國家開始實施積極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提高資源和能源使用成本等手段,限制以棕剛玉和碳化硅為主的高耗能、高污染普通磨料發展,目前已經開始見效。
國內普通磨料固結磨具屬于傳統產品,擁有國內相對穩定的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我國固結磨具的產量為31萬噸。國內市場需求增長較慢,出口增長迅速。2007年,普通磨具出口14萬噸,1180美元/噸;進口8800噸,13000美元/噸,進口價格是出口價格的十倍以上。隨著我國數控機床、鋼鐵、汽車、造船業及軸承等行業的發展,大量引進國外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采用高效、精密、自動化、專用磨具的加工工藝,相應地對磨具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高品質的磨具產品市場供不應求。
涂附磨具是用粘結劑將磨料粘結在布、紙等可撓性材料上而 制成的可以進行研磨和拋光的工具。涂附磨具使用極其廣泛,在工業發達國家,涂附磨具銷售額居三大磨具系列之首。據不完全統計,世界涂附磨具產量約為6億平方米,銷售總額約25億美元,其中北美市場占40%,歐洲占36%,亞洲占17%,其他地區7%。在工業發達的國家,涂附磨具的產值已超過其它任何一種磨具,占磨具總產值的40%左右,如德國已占50%左右。美國著名的磨料磨具綜合企業的三大磨具系列涂附磨具、固結磨具、超硬磨具在世界的銷售額比例為44:36:12。我國涂附磨具上個世紀80年代引進德國、瑞士等國家的砂帶制造成套設備和專業技術,使我國涂附磨具生產的品種和質量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目前,全樹脂產品、砂帶、葉輪取代頁狀砂布砂紙成為涂附磨具主導產品。我國目前涂附磨具銷售額在所有磨料磨具產品的銷售份額中約占20%,離發達國家的40%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不是我國涂附磨具的需求量不高、沒有市場,而是我國制造的涂附磨具品種還比較少,加工水平和產品質量仍然低于國外同類產品,新型、高效、專用、重負荷強力和精密磨削用涂附磨具大部分還依賴進口。
近十年國內外超硬磨料磨具應用不斷取得新進展: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CBN)磨料因其高硬度和優良的耐磨性能,不僅在陶瓷、玻璃、石材、半導體等硬脆材料加工中有廣泛應用,而且具有耐久性和超高速的特點,在一般鋼材的加工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磨料磨具行業里有一種說法:未來磨削材料的發展趨勢是B(CBN立方氮化硼)代替A(剛玉系列),D(金剛石)代替C(碳化硅)。超硬材料磨具非常適宜自動化生產中穩定地進行高精度磨削。我國合成金剛石產量現在每年已經超過30億克拉,立方氮化硼(CBN)也已超過1億克拉,而且售價低(砂輪所用磨料級的產品絕大部分低于1元/克拉),為超硬材料的應用創造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從整個超硬材料行業的發展來看,我國超硬材料的原輔材料已形成生產規模,但制品尚處于發展階段,制品相對于原輔材料的升值空間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