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比去年年初確定的工業增速預期目標低了一個百分點。不過,在外需短期內難有大的起色、內需增長也受到多重因素制約的大環境下,沒有水分、實...
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比去年年初確定的工業增速預期目標低了一個百分點。不過,在外需短期內難有大的起色、內需增長也受到多重因素制約的大環境下,沒有水分、實實在在地實現工業平穩較快增長這一目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與此同時,2013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期增長目標為10%。筆者認為,在看到2012年工業經濟出現可喜變化的同時,2013年工業企業尤其需要警惕全球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輸入型通脹。
去年,工業實現平穩增長實屬不易,一是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列入2012年淘汰落后產能名單的2761戶企業落后產能基本關停,汽車、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兼并重組取得積極進展。二是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幅高出規模以上工業2.2個百分點。三是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高基”、新一代移動通信網、高檔數控機床等科技重大專項加快推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百項技術創新工程確定的94項產業關鍵領域工薪技術研發進展順利。四是經濟運行質量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大幅度降度,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繼續提高。
在此前提之上,應該看到,2012年,在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后,英國和歐元區緊隨其后,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就在1月22日,日本決定實施“開放式”的貨幣寬松政策,以結束通貨緊縮。日本央行接受2%的通貨膨脹率目標,并與政府達成協議將共同努力恢復經濟增長。
需要提醒的是,中國是資源品進口大國,也是國際大宗商品主要買家,對能源、原材料及部分農產品進口嚴重依賴,在全球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很有可能將大幅上漲,這無形中將使得中國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
如此一來,輸入型通脹將會增加我國的進口成本,并且輸入性通脹壓力將從企業盈利、政策導向和貨幣供給等方面對市場運行形成壓制。如果今年第一季度主要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進一步顯現,中國尤須警惕輸入型通脹壓力,因為它可能加大經濟調控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