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應對超百萬億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凍結流動性十分必要;而短期內(例如6月下旬出現的貨幣市場利率飆升)流動性的緊張,又需要央行及時“出手”。對于央行而言,...
應對超百萬億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凍結流動性十分必要;而短期內(例如6月下旬出現的貨幣市場利率飆升)流動性的緊張,又需要央行及時“出手”。對于央行而言,如何應對當下這種結構性的流動性困境?
“把凍結長期流動性和提供短期流動性兩種操作結合起來。”這是央行在其近日發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闡述的思路。
操作上,上述報告也透露了央行的具體手法:對部分到期的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開展了到期續做,凍結長期流動性;與此同時,央行根據一些參與續做機構的當期需要,向其提供了必要的短期流動性支持。
簡言之,這種策略即“鎖長放短”,央行運用了凍結續做長期票據+通過常備借貸便利(SLF)釋放短期資金的調控組合。
“其對流動性影響的綜合效果總體上是中性的。”央行稱,也是中國貨幣政策操作方式上的創新。下階段,仍將繼續相機開展此類操作,與其他政策工具相配合。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央行的“以短換長”操作,反映了在未來需要兼顧貨幣穩定、金融穩定和經濟穩定的情況下,央行不得不“走鋼絲”力求精確調控流動性。
“鎖長放短”
具體來看,為了穩定短期的流動性,以SLF為代表,央行采用了多種調控工具。
常備借貸便利(SLF)由央行于今年1月創設,主要功能是滿足金融機構的大額流動性需求,最長期限為3個月,目前以1至3個月期操作為主。在“錢荒”肆虐的6月份,央行就通過常備借貸便利(SLF)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
與此同時,6月份,央行還通過再貸款和再貼現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截至6月末,全國流動性再貸款、再貼現總額度共計4641億元。
總的來看,這些措施起到了穩定短期流動性的作用。7月質押式債券回購和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分別回落至3.61%和3.60%。
通過SLF穩定短期流動性,與此同時,在上述報告中,央行還稱,已對部分到期的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開展了到期續做,采用市場化方式定價。續做對象是流動性相對充裕、市場影響力相對較大的金融機構。
央行同時還表示,根據一些參與續做機構的當期需要,央行向其提供了必要的短期流動性支持。
“央行的主要動因應該是試圖保持對流動性的長期凍結,以消解各方對中國貨幣發行量偏多的擔憂。”魯政委表示,這一行為折射出,年內全面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央行稱,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 波動較大、流動性供求方向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通過對部分到期的中央銀行票據進行續做,不僅有助于增強央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對于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債券市場發展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通過續做到期央票凍結長期流動性,另一方面,通過SLF給金融機構輸入短期流動性。央行表示,這種凍結長期流動性和提供短期流動性兩種操作結合起來,是中國貨幣政策操作方式上的創新。
從實際效果看,央行稱,其對流動性影響的綜合效果總體上是中性的,同時兼顧了穩健貨幣政策下保持流動性適中水平和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雙重要求。
數據顯示,整個上半年(實際日期為4月9日至6月18日)到期央票全部為3年期而沒有其他期限,總額為4630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央行SLF余額為4160億。
央行還稱,下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相機開展此類操作,與其他政策工具相配合。
中國債券信息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央行公開市場7月先后兩次到期續做了三年期央票,總規模達1838億元人民幣,利率分別為3.37%和3.50%。
銀行去杠桿
在鎖長放短繼續相機決策的同時,央行還稱,要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做好各時點的流動性安排,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
“6月份,貨幣市場利率出現短期上行和波動,這既是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也反映出商業銀行在流動性風險控制和資產負債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央行在報告中總結了當前商業銀行在流動性風險管理上的三類問題。
其一,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指標的平衡性有待加強。出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利潤目標的考慮,銀行通過擴張貸款等增加盈利的沖動較強,在權衡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三者關系時,容易輕視流動性風險。
其二,信貸資產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的平穩性有待提高。銀行“早投放、早收益”的行為慣性仍然存在。這在市場流動性發生波動的情況下,容易受到沖擊。
其三,負債管理的多元化和穩定性有待增強。前期流動性較為寬松、貨幣市場短端利率保持較低水平的情況下,一些銀行利用同業業務規避監管,對同業等短期批發性融資過于依賴,“短融長放”的業務擴張較快,這在流動性出現波動時脆弱性凸顯。
央行要求,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加強自身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使經營行為與穩健貨幣政策和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相一致。
具體的措施包括,保持合理的超額備付以滿足各種資金需求;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減少存款“沖時點”行為;加強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防范等。
總結“錢荒”事件
“錢荒”事件即使已經過去一月有余,但貨幣市場提及此事仍心有余悸,各種反思亦頻頻出現。央行也在報告中稱,將加強與市場和公眾溝通,穩定預期。
總結此次“錢荒”事件時,央行認為,6月份貨幣市場利率出現短期波動,有多種原因,既有美國退出QE預期等帶來的外匯市場變化的影響,也有節日現金投放、補繳準備金、稅收清繳等時點性因素的影響,既有金融機構在流動性風險控制和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有外部“唱空”中國的噪音引起的市場預期變化等情緒性因素,還有監管政策集中出臺的疊加影響。
從6月上旬開始,部分銀行開始顯露流動性緊張跡象。隨著偏緊預期的不斷加強,貨幣市場緊張情緒遲遲未能得到安撫。到6月20日,貨幣市場上隔夜拆借利率盤中最高甚至飆升到30%,流動性緊張達到空前狀態。
一名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稱,一般情況下,大行資金充裕,貨幣市場往往是大行拆出資金,小行融入資金。但在“錢荒”初期,流動性形勢并不明朗,不少大行向市場融出資金規模減少,整個市場的錢隨著就少了。
“大型銀行整體繼續向市場供給資金,但融出資金量同比明顯減少。主要是6月份質押式回購和同業拆借交易量大幅下降,同比少融出4萬億元。”央行報告還顯示,中小型銀行融入資金量大幅減少。
在貨幣市場高度緊張之后,央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市場利率,加之時點性、情緒性因素的逐步消除,貨幣市場才逐漸恢復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