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句話在國內很多行業應用不爽,在磨料磨具行業依然如此。我國是一個磨具磨料生產大國,市場上標有“madeinChina”的磨料磨具產品隨處可見,但大都是一些中低端...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句話在國內很多行業應用不爽,在磨料磨具行業依然如此。我國是一個磨具磨料生產大國,市場上標有“made in China”的磨料磨具產品隨處可見,但大都是一些中低端產品,在高端產品市場卻很少見國內的品牌。雖然我們的產品能夠在中低端市場占有一定的優勢,卻是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礎之上。如何使我們的產品走出國門打入高端產品市場?如何使我們的產品完成從量到質的轉變?如何提高我們的產品的科技附加值?這些都是我們的企業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企業面對上述種種問題的同時,我國政府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例如差別電價政策、環保政策、貨幣政策等等。在今年7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有關發言人明確表示要出重拳打壓“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業,這無疑又給磨料磨具行業增添了很大壓力。
在政策壓力之下,企業采取了怎樣的應對措施呢?帶著疑問本刊編輯聯系了一些企業,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1、漲價,由于政策限制高耗能行業的發展,所以在本行業生產過程中要用到的主要原材料如:碳化硅、剛玉等產品開始漲價,從而導致涂附、固結磨具價格上漲,不過據生產企業反映經銷商根本不買帳,對于漲價一事采取了不進貨,利用庫存商品進行銷售等抵制措施。據了解,漲價風潮將會在九月末結束。屆時廠家與經銷商到底誰勝誰負便可一見分曉。
2、轉、停、限產,在原料價格、政策等多方因素影響之下,一些中小型磨料磨具企業紛紛選擇了轉產、停產或來單生產等方式應對市場變化。在交流的過程中,某砂輪企業的負責人說:“廠子生產能力不是很大,在市場競爭中不占優勢,在現有情況下只能選擇減產或停產,等到市場恢復平穩之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3、還有一些企業在區域保護政策下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他們的原料供應商在區域保護下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很小,因此生產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與此同時,一些國外知名品牌的進入,使本不平靜的市場又起了幾分波瀾,國外品牌的進入勢必會進一步壓縮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進口產品以其科技含量高、質量好,性能穩定等明顯優勢輕松占據高端市場。
內有國家大政策的限制,以及企業技術落后的制約,外有國外企業高新產品的挑戰,整個磨料磨具行業可謂是內憂外患,國內企業正在夾縫中苦苦掙扎,以期尋找到一條通往光明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