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16日,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在北京召開,世界工程機械行業主流企業掌門人就市場趨勢和行業發展展開了一系列重量級的對話。盡管目前行業低迷,而國際上唱空中國的論調也甚為流行,但這些...
10月16日,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在北京召開,世界工程機械行業主流企業掌門人就市場趨勢和行業發展展開了一系列重量級的對話。盡管目前行業低迷,而國際上唱空中國的論調也甚為流行,但這些掌門人通過在中國市場的扎實運作看到了其中機遇。 問題一:對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未來走勢有何預判?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曾光安: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高速增長之后,進入一個相對中速增長的階段。對于工程機械行業來說,需要調整戰略思維。去年,金磚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都在下降,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是,這些國家的貨幣在大幅度貶值,而我國貨幣在升值。中國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的國家,這對我們有打擊。從中國工程機械出口情況來看,因為貨幣升值,中國產品已經接近歐美日和韓國的價格水平,企業不能再以價格來作為優勢,這也決定了我們需要調整思路。
特雷克斯董事長兼CEO羅納德·笛福:我并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但借用經濟學家常用的描述:全球經濟喜憂參半。美國呈現走強的趨勢,但恢復得非常脆弱。歐洲出現分化,德國表現很好,而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負擔沉重。對于中國,我認為已經進入最糟糕的低谷,明天應該是一個比今天更好的局面。作為制造商,應當專注于商業計劃的執行,而不是希望市場自己恢復。
中聯重科董事長兼CEO詹純新:從全球看,工程機械是一個相對產能過剩的行業。但是,通過創新和調整產品結構,可以增加市場機會。對中國市場來講,當中國的GDP低于兩位數的時候,工程機械行業是產能嚴重過剩的。過去幾年來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速度一般是國家GDP發展速度的2倍,也就是20%~25%。那么,今后按照7%~8%的速度計算,也正如行業協會所預測的,行業的發展速度大概是15%左右。
從技術上講,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將會使產品品質得到很大的提升,從而改變了施工方式。比如說碳纖維的應用,使得混凝土泵車臂架超過100米,這在過去難以想象。這是產品在技術和結構上,通過創新或者是通過創造新的市場,讓工程機械企業還會有新的市場空間。再比如高空作業平臺,目前在中國很少應用,更多是靠搭腳手架。哪怕是我們在城市里面的一個街道、商場的標牌,都會搭腳手架,實際上高空作業平臺就是一個新的產品空間。
徐工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民:盡管世界經濟比較低迷,但發展仍是主旋律,機會還是很多。特別對中國的企業來講,它已經從一個擴張型轉變到一個轉型升級的階段。所以說中國的企業具備了將自己高品質的產品和中國人特有的優秀服務帶到世界市場的機會。國際化仍然是下一步要堅定不移而且要走好的一條道路。我對中國的工程機械產業充滿了信心,我對中國的經濟也充滿信心。
誰能把中國的工程機械市場做好,在世界上就可能保持一個很好的位置。同樣,作為中國企業來講,要把世界市場做好,就會在國際市場上走到前排。所以,國際化對于中國企業非常重要。
日立建機株式會社代表執行董事社長辻本雄一:世界經濟會長期持續增長,但是增長不可能以非常大的幅度進行,而是緩幅平穩地增長。在美國次貸危機以后,世界經濟的確是有放緩的趨勢。在此前提下,我們發覺整個建機市場其實每年都是呈現正負30%這樣一個非常大的振蕩走勢。中國市場今后的增長趨勢也應該維持在每年10%~15%左右。
當然,前兩年,中國政府投入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導致業界各廠家都有了對這個市場的企盼,也造成我們對這個市場加強投放,最終出現了供求失衡、產品過剩的情況。整個市場現在不光戰火燃燒在中國國內,而是往整個海外市場走,將會出現全球競爭的格局。
問題二:在行業調整期,有沒有可能因為研發引起的突破性變革?
曾光安:工程機械行業在短期內很難有突破性的變革。但是,作為中國的企業和全球性的企業,我認為有三個趨勢必須把握。第一、中國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會對工程機械產生新的需求。第二、中國客戶對安全舒適度和效率的追求,這會對技術產生更高的要求。第三、能源節約、環境保護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對中國企業的產品研發、制造過程以及營銷服務過程都會產生重大的推動。如果我們中國的企業能夠滿足這些需求,我相信我們能夠在中國成功。
另一方面,新興市場的需求并沒有像我們過去想象的已經被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企業深度滿足,他們被動地接受了歐洲、日本、美國一些企業的標準。在過去幾年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大量的東南亞、拉美、非洲、中東包括俄語區的客戶,他們有很多特殊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比如,泰國市場一直使用日本主流企業的裝載機,隨著需求的變化,裝載機越來越高,但是機臂不夠長。于是,柳工開發了一款滿足泰國市場的加長臂裝載機,短短一年,市場份額由10%左右一下上升到30%。所以,我覺得中國企業應在深度滿足不同國家客戶真正的需求上下功夫,而不是被動接受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對類似國家的需求會有更近似的體驗和認識。
詹純新:目前的形勢孕育著優勢企業的機會。機會之一是,過去發展太快,現在有時間很好地整理一下自己,提升管理,加強產品技術創新。另一方面,也是對相關產業進行拓展的一個機會。工程機械是中聯重科堅定要發展的,但是我們現在從戰略調整上也要進入環境產業,也要進入農機行業,還要進入重型卡車行業。
為什么要發展相關產業呢?第一,它首先是相關的。第二,工程機械每年增長速度平均在10%~15%,那么,企業如何更快發展?必須拓展相關產業。第三、要做一些并購,要通過這個機會去整合更多的資源,共同把企業做大。
問題三:如何看待兼并、收購等資本運作手段?
王民:企業應當做大,中國企業家經歷了快速成長的階段,呈現擴張型心態。未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如果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世界級企業,恐怕要從擴張型走到轉型升級型,進入這個階段需要在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及管理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一個是靠自己的積累來尋求突破,另一個就是收購兼并的需求突破。作為徐工來講,我們還是很專注于工程機械的發展,因為我們離世界最優秀的企業有不小的一段距離,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務實,更加專注把工程機械產業做好,這些方面的差距還是在關鍵的核心零部件方面。作為一個大集團來講,徐工沒有自己優秀的發動機,我覺得這是一個缺憾。所以,我們應該關注零件方面的發展,這樣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優秀企業。
辻本雄一:作為日本企業來講,日立建機也是經歷了很多兼并過程。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這個領域里面,針對特定領域我們是需要自己發展,還是尋求其他方式發展這個產品?
業界的變化非常快,速度是需要重視的。所以,我認為通過并購這樣一個方式,其實不是并購一個企業,而是并購一個時間。因為通過并購,會讓這個產業瞬間得到大幅度的發展,從無到有。所以,自己應該衡量清楚如何開展這方面的事業,到底什么是必須追求的東西,擁有的資源是什么,仔細分析以后,再考慮合適的并購或者剝離。
問題四:未來在中國市場,上規模的綜合型工程機械制造商會有多少家?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何在?
曾光安:2000年,中國裝載機品牌上百家,現在中國的裝載機市場上主導品牌只有6~8家。所以,我相信未來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如果有10~15家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中國就是一個工程機械制造強國。
笛福:我的答案是20家。從100降到20個,就是說這個行業會出現很多整合,而且我也相信大多數的整合都會通過并購實現,屆時將會有五家中國企業留下來,他們必須要走向全球,必須要學習,必須要能夠與中國以外的其他公司就人才展開有效的競爭。然后還有15家公司會是專業性的公司,所以總共20家。不會所有公司都是綜合性的公司,我覺得這是我們行業的一個誤解,大家都希望能夠成為卡特彼勒。但是,現實是有很多好的企業,如果能夠在專業設備上做好,你也能夠成為市場上非常重要的競爭者。
詹純新:10家,是指中國市場。核心競爭力在于文化、技術和資本。文化,我覺得這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根本,作為中聯來講,文化就是包含誠信、規范、創新、執著。當一個企業沒有或者缺失這個的時候,可能這個企業就不會走的太遠。技術,具體來講是指產品,其實一個企業的表現怎么樣,它的載體就是產品,這個產品不僅體現在你的技術創新上,也體現在你的服務上。資本,因為在當前全球整個經濟格局快速變化的情況下,資本市場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地整合資源。當你很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別人走十年的路,你可能兩三年就走完了。
王民:30家,瞎蒙的。反正我覺得50家有點多,有的規模還不夠,水平也不高,這30家應該是在全世界水平比較高的,里面中國的企業可能會多一點。在傳統制造業上,中國企業具備了升級的水平。核心競爭力在于專注、堅守,就是一根筋,因為做工程機械我已經做了40多年了,覺得還是蠻有意義的,要把這口井打深,打出石油來,我覺得就成功了。同時,這里面一定要有全方位的創新。
辻本雄一:20~30家。在全球展開的這些綜合廠家也就是十幾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門領域的公司。這些企業能夠成功的關鍵就是可靠和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