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是未來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轉型的關鍵所在。其核心是依托資源型城市的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多元化...
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是未來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轉型的關鍵所在。其核心是依托資源型城市的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和優化升級。 12月3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就日前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有關情況進行解讀。
有序推進產業向下游延伸
《規劃》在提出今后資源型城市發展五大任務的同時指出,未來國家對于資源型城市發展,將支持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進行轉化,有序推進資源產業向下游延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石油煉化一體化、煤電化一體化發展,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提高鋼鐵、有色金屬深加工水平,發展綠色節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此外,還將考慮資源、環境、市場等條件,支持資源成長型和資源成熟型城市打造若干產業鏈完整、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資源深加工產業基地。
同時,國家將培育壯大優勢替代產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揮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礦山、冶金等大型成套裝備和工程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化工裝備、環保及綜合利用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模具、關鍵零部件等配套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納米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在有條件的城市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支持發展生物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
通常來講,資源型城市在衰退期存在大量下崗失業的情況,對此《規劃》特別強調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引導勞動力以及原材料成本優勢明顯的城市,發展紡織、服裝、玩具、家電等消費品工業。
多重機制確保可持續發展
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指出,現在資源型城市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開發秩序不夠規范,開發強度過大,單純的初級產品的輸出,付出了過高的資源環境代價。為此,在開發秩序的規范方面,下一步相關部門要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勘探和開采的準入制度和分區管理制度,調控開發的強度,同時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防止過采、超采和濫采。
在未來資源型城市需要率先建立的長效機制中,價格形成機制十分重要。杜鷹指出,過去,資源富集地區大量輸出了附加值不高的初級產品,遺留了大量的民生問題和環境問題,這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我國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還存在問題。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立一個能夠充分反映或者全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反映要素或者資源稀缺程度,反映生態環境損壞成本的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下一步,我國將推進利益分享機制。目前,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已經實行了從量計征改從價計征和提高稅率的資源稅改革,未來還要向煤炭等礦產資源進一步延伸。
據介紹,在接替產業的扶持機制方面,目前發改委已經投入21億元,設立了針對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的扶持專項,帶動社會資本共300多億元,對促進資源型城市盡早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