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沈陽采訪期間,央視一套恰好在晚間檔重播大型專題紀錄片《大國重器》。走在沈陽機床集團和沈鼓集團寬敞整潔的車間里,與在央視畫面中出現的一臺臺先進設備零距離接觸,我們既為沈陽老國企脫胎...
在沈陽采訪期間,央視一套恰好在晚間檔重播大型專題紀錄片《大國重器》。走在沈陽機床集團和沈鼓集團寬敞整潔的車間里,與在央視畫面中出現的一臺臺先進設備零距離接觸,我們既為沈陽老國企脫胎換骨、浴火重生感到振奮,又為它們成長為“大國重器”,擔當起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重任感到自豪。無論是一線員工,還是企業負責人,接受我們采訪的每一位沈陽國企人,都展現出自信。
這種信心,源于“自主創新道路”的正確選擇。
“企業只有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能有真正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專利、品牌、核心技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完全可以買得來的。自主創新的能力決定企業的實力,自主創新的力度決定企業的前途。企業要想做強,要想真正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北方重工的領導對記者如是說。
時間為我們呈現結果,卻往往省略了過程。奇跡從來就不是一時的激情噴發和瞬間的靈光閃現,而是一個持續又漫長的從量變到質變的積攢過程。看到這個過程,才能真正走近“鐵西奇跡”的核心。
短短幾年,沈陽機床集團就實現了由模仿、學習到自主創新的重大轉變,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開放式的社會化創新體系,戰略性地從普通機床生產領域逐年淡出,研發力量集中在高檔數控機床及其關鍵功能部件的突破上。
有人問沈陽機床集團公司董事長關錫友:“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需要持續地投入巨額研發資金,這是否吃掉了一些原本可以揣在兜里的利潤?”
關錫友回答:“技術研發不能看眼前,要看長遠。有人說,不搞創新搞拼裝照樣活得好好的,何必大投入搞研發卻可能長時間不見收效?我認為,那些關鍵的共性技術、基礎研究,每個企業都需要,總要有人去做。沈陽機床應該有所擔當。國家把數控機床創新體系建設及平臺建設任務交給了我們,如果沈陽機床不能完成這樣的歷史任務,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就沒有未來。所以,‘向前看’既是為企業,也是為行業。”
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擔當,當國外壓縮機巨頭將沈鼓集團視為重大威脅,紛紛對其采取技術封鎖之時,沈鼓集團沒有退縮和動搖,而是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自主創新的歷史征程。
無論飛翔的天空多么寬廣,總要從地平線躍起。
沈陽鐵西老國企的自主創新之路,就是一條厚積薄發之路,一條勵精圖治之路。只有走好這條路,才能破繭成蝶,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