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在中國經濟已進入提質增效“第二季”之際,中央再次強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特別是明確提出實現不帶來后遺癥的速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是硬道理。但如果把發展簡單化為一切圍繞GDP的指揮棒轉,忽視乃至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難免事與愿違,帶來諸多影響科學發展的后遺癥。
一是結構失衡。什么能夠帶來短期效益就上什么,大家一擁而上,而重要的難以短期見效的基礎性項目卻無人問津。如曾經有20多個省份都把上汽車工業列為“主攻方向”,各地競相把房地產業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一些關系國家發展和民生產業卻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二是產能過剩。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門片面追求速度,追求短期效益,生產和經營方式粗放,導致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行業產能過剩,產品積壓。三是環境污染。從武漢東湖到昆明滇池,都經歷了先污染再治理的過程。而范圍愈來愈大、頻率愈來愈高、持續時間愈來愈長的霧霾,要得到控制和治理,難度愈發增大。四是債務加重。審計署此前發布的對36個地方政府債務情況的調查顯示,兩年來這些地方政府的債務增長13%。一些地方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舊債未還又添新債,一些投資項目明顯超出了實際需要和可以承受的能力。
要在科學發展、保持合理增長的同時,防止發生副作用和后遺癥,必須堅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中國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總量已經今非昔比,速度的適當回落是規律使然。只有順應規律,順勢而為,放眼長遠,科學發展,才能在不留后遺癥的基礎上,保持高質量的發展。
一要均衡發展。以中國人口之多、地域之廣,必須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嚴守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這也是此次會議把糧食安全作為六大任務之首的原因。同時,調整結構要堅持綜合平衡,全面協調地發展。既要大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要鞏固重要基礎性產業,形成功能完備、配套銜接的行業、產業體系和布局,以及多點支撐的局面,改變過度依賴汽車、電子、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的現狀,控制和壓縮產能過剩的行業。
二要量力而行。要堅決遏制盲目投資、重復投資、“攤大餅”建設,適度降低投資規模,提高投資效益。要在認真清理過度負債、對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行為進行追責的同時,把有限的財力用于重要基礎性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
三要保護環境。要制定剛性規劃,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草原、濕地、湖泊和江河。要改變先污染再治理的老套路,對環境不達標的項目,經濟效益再顯著也堅決不能放行,并建立責任倒查和追究機制。要把保護環境作為硬指標,列入考核體系中來。
四是提高質量。GDP只是增量。實踐證明,只計增量不計存量的增長,未必是實實在在的增長。因此,需要努力降低能耗、水耗及各種中間消耗,提高經濟效益,切實減少增長的代價,以實現不留后遺癥的經濟增長速度。(作者為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