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剛剛在京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二條明確指出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其實,不只是最高決策層,地方政府...
剛剛在京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二條明確指出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其實,不只是最高決策層,地方政府近來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力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例如,上海市最近推出了國資國企改革20條,其中強調要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全國上下一致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不無道理。曾有經濟學家預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向經濟嚴重服務化和低效率路徑持續演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持續擴大,最終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種是勞動力和資本向勞動生產率較高的新興產業傾斜,在提高經濟整體效率的基礎上發展服務業,最終實現“彎道超車”。
在調結構、促增長的大背景下,中國顯然只能選擇第二條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已是刻不容緩。
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礎之上,代表著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且未來發展潛力巨大。2010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被劃分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領域。此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陸續被“十二五”規劃、十八大報告等重要文件反復提及。根據國務院確定的總體目標,到2015年和2020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分別達到8%和15%。
從本質上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一種產業升級:從以引進外資、技術模仿、接受產業轉移、專注低端制造為主,升級為主要依靠自主技術來源、主要靠本國資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將創新技術發展為先進產品,進而帶動高端制造業的繁榮。這一過程的關鍵在于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這是引不進、買不來的,只能通過自主創新來解決。因此,毫不夸張地說,自主創新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源頭。
令人欣喜的是,從“嫦娥”奔月到“蛟龍”入海,從高鐵到大飛機,在這些重大工程的背后,一項項高技術的突破標志著我國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開始走在世界前列。
與此同時,因掌握高光電轉化率多晶硅電池片和組件生產、高性能鋰電池研制等技術,我國已形成了規模較大、體系較為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其中光伏電池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已建成全球最大的ipv6互聯網系統,并成為國際物聯網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隨著治療性疫苗與抗體、細胞治療、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我國生物產業產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長,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產業初具規模,并出現了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和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大品種……
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而前路更加任重道遠。應當看到,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仍存在著關鍵技術領域自主創新缺乏、新舊產業過渡不順暢、部分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到底該如何依靠自主創新進一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促進中小科技企業成長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中小科技企業是創新的搖籃。在美國,70%以上的專利由中小企業創造;在歐盟,中小企業單位研發投入產生的新成果是大企業的3~5倍;在我國,65%的發明專利、80%的新產品來自民營科技企業。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數量與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這些企業的健康成長,相當于為自主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讓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結出碩果。
推進產學研結合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支撐。因此,應通過立法和相關政策引導,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各種科技創新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為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關鍵技術創造條件。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堅實后盾。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國家的戰略核心利益。因此,應當加強對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明確界定創新成果歸屬,賦予產權主體以階段性的市場壟斷權利,保障技術原創者和擁有者的利益,最終促進企業更加重視自主創新。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二選擇。依靠自主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將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產生實質性變化,從世界制造工廠升級為世界創造工廠,在獲得更藍的天、更清的水的同時,讓經濟得到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