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增強“十三五”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委托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開展“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研究,總結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為增強“十三五”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委托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開展“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研究,總結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成就與存在的問題,分析“十三五”的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提出相關政策建議。3月14日,兩院在京召開了“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規劃研究咨詢項目啟動會。十一屆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路甬祥,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等出席會議并講話。 路甬祥副委員長在發言中指出,開展“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研究,首先要科學總結和評價“十二五”時期所取得的成績。目前看,主要呈現出五個特點:替代性、創造性、低碳性、平臺性和普惠性。希望將來的研究也能把握這幾個方面。同時,路甬祥副委員長也指出,希望研究時眼光要更寬一點,不僅僅考慮技術,還要考慮市場,還要考慮政府能夠在這個上面發揮什么作用,而且著眼點不應該看眼前,要適應未來科技發展生命周期。
張曉強副主任指出,當前我國正致力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加快推動經濟轉型,提升發展質量。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十二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良好的開局和高質量增長的勢頭。目前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2015年達到8%的目標有望順利實現。特別是軟件、生物醫藥、通信設備、環保裝備、新能源等行業的投資和銷售均保持了兩旺的勢頭。另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產業化演進,形成一批充滿活力、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高質量增長點。
張曉強副主任同時也指出,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包括整體技術能力不足,有的重大工程實施進展緩慢。也有一些項目戰略性不強,技術創新和市場培育受體制機制制約矛盾凸現,部分領域部分地方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區域發展缺少特色等等,這些問題需要認真關注和積極解決。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一批具有規模和長期增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好“十三五”規劃必須選準方向走對路。張曉強副主任表示,從2012年和2013年的兩次評估來看,我們提出7個產業24個重點方向的選擇是正確的。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已發生許多變化,過去模糊的一些問題,現在已有了答案。他說,“十三五”我們要圍繞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來考慮;另一方面,要圍繞滿足國計民生重大需求來考慮。在如何建立加快發展路徑方面,張曉強副主任認為,根本上是要深化改革開放,發揮發市場主體的活力,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
周濟院長表示,“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規劃研究要堅持“服務決策、適度超前”的原則,必須發揮好市場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他認為,對于政府來說,實際上就是起到三個方面作用:一是搞好頂層設計,二是在政策方面引導,三是要通過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來進行引領。
白春禮院長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咨詢和研究要取得好成效,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很重要。要有針對性的研究設計和政策把握,不僅要把技術路線圖描述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市場培育和產業發展路線圖。
會上,各位院士和專家就如何做好“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研究咨詢項目進行了認真討論。與會的院士專家們普遍認為,在“十三五”期間,需要進一步理清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邊界,特別是在制定發展規劃時要更加注重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