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初步預測,到2030年我國才有可能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在工業強國的情況下,至少可以認為這種產能過剩不再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化解產能過剩任重而道遠。國務院新聞辦日
據初步預測,到2030年我國才有可能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在工業強國的情況下,至少可以認為這種產能過剩不再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化解產能過剩任重而道遠。國務院新聞辦日前舉行新聞吹風會,就近期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化解產業矛盾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做出詳細介紹。
新一輪產能過剩特征明顯
黃群慧表示,當前新一輪的產能過剩與以往相比有一定差別,特點明顯。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開始重新重視制造業,慢慢地不再把制造業產業轉到中國,使得產業方向開始變得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倒逼我國要加快產業升級,加快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同時加快去趕上新工業化革命的趨勢,尤其是在制造業數字化和智能化領域。
另一方面是,以往我國每輪產能過剩,接下來總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新的發展當中,雖然暫時有一部分的產能過剩,但通過下一撥發展,總能把過剩的產能吸收掉。但是現在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已經下降,對很多產業來說,它的需求高峰已經過去了,不能指望將來還有高速增長把過剩的產能吸收。
黃群慧強調,化解產能過剩需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工作要推進。一是從政府職能轉變方面加緊,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現在政府部門一直在推進簡政放權、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改革,包括落實企業的投資自主權。在完善行業管理方面,行業管理現在要發揮規劃、政策和標準對產業的引導,不直接干預。二是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整頓規范市場秩序,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強化市場的準入標準,尤其是節能、節地、節水等安全方面的標準。
部分企業不再適應競爭市場
張立群認為,國家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出現直接來看是兩個產業發展或者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一是市場,市場由過去普遍的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于求。二是要素成本條件現在也發生了改變,如工資水平、土地的價格、污染排放收費的標準等都在明顯地提高。因此,對于不同的產能來說,過去能夠賺錢的產能現在可能不能賺錢了。目前有一些企業或者一些產能,不能再適應現在的競爭市場,也不能適應現在成本提高的壓力。
針對這種情況,我國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在推進我國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在這個推進過程中,首先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另外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其次,是政府的服務工作。應盡量在推進當中減少損失、減少在經濟增長方面可能出現的波動,為新一輪更高水平、更小代價、更可持續的發展打好基礎。
張立群認為,隨著過剩產能的化解,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單位GDP的含金量都會顯著提高,前景讓人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