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能過剩一直是近年來中國產業發展的“痼疾”。產能利用情況最為直接的指標即為產能利用率(capacityutilization),被定義為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與最佳生產能力之間的差異...
產能過剩一直是近年來中國產業發展的“痼疾”。產能利用情況最為直接的指標即為產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被定義為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與最佳生產能力之間的差異。美國、日本等國家很早就開始對產能利用率指標進行工業統計和跟蹤分析,是用于反映工業經濟實力和工業經濟走勢的一個主要月度指標。可惜中國國家統計局沒有編制及公布這個指標。
雖然中國沒有產能過剩的指標,但無論是屬于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制造,還是新興產業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以及造船和鋼鐵業中高端產品的硅鋼,均被業界公認為“產能過剩”。
據悉,鋼鐵制造行業產能過剩已持續好幾年,在2007年前,粗鋼產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產能利用率整體下了一個臺階,再也沒有回到80%,即長期產能過剩的體現。
今年4月,中國的日均粗鋼產量約為230萬噸,創出了歷史新高。即使與去年底相比,增長也達到了14%。
英國大型咨詢機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PLL)的邁克•埃利奧特(Mike Elliott)認為“中國的鋼材需求增速今年在3%左右”。中國企業的增產速度遠遠超過這種需求預期。鋼材市場正在面臨歷史性的價格下跌。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上海市郊外的鋼材市場“松江鋼材城”。一度被認為是云集了2000家鋼鐵貿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鋼材市場,如今已經門可羅雀,關門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數。“從去年起生意就很糟糕”,記者走訪了一家正在營業的門店,看管店面的一位男子不耐煩地回答。
嚴冬已經到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劉振江日益感到受到了危機。該協會發布的中國鋼材價格指數目前已經跌返20年前的水平。1~3月重點鋼鐵企業約80家的稅前損益合計金額出現了23億2900萬元的虧損。
對中國引發的鋼材市場的行情低迷。其它國家的競爭企業也發出了抱怨的聲音。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中國企業在這個時候還在增加產量”,韓國大型鋼鐵企業浦項制鐵公司燃料室室長毫不掩飾的對此感到的不快。
由于韓元升值,韓國企業在高附加值產品領域與日本企業的競爭加劇。而在通用品領域,由于中國企業的增產攻勢,浦項也受到價格下跌的困擾。“被夾在日本企業和中國企業之間,有可能喪失競爭力”,韓國鋼鐵行業對這種“三明治現象”的擔憂在加強。
與此同時,2013財年(截至2014年3月)出現2427億日元最終虧損的世界第2大鋼鐵企業——日本新日鐵住金也并非高枕無憂。在作為大本營的日本市場,新日鐵住金借助日元貶值的東風,實現了汽車用鋼板領域的增長,而(日本地震災區等)重建需求也將支撐建筑和土木工程的鋼鐵需求。
但是,如果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則是“中國的增產延緩了行情復蘇的時間”。對這一狀況,該公司社長進藤孝生也很苦惱。
中國企業的增產意愿仍然旺盛。據中國鋼鐵相關網站“中聯鋼網”統計,2014年中國將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雖然與2013年新增加的7000萬噸相比減少了約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
“或許會重蹈鋼鐵業的覆轍”,其它行業也開始對此擔憂。平板玻璃是中國政府認定的五大嚴重產能過剩行業之一。據中國的證券公司國泰君安證券統計,中國全境已有290條平板玻璃生產線,今年預計還將新增42條。
平板玻璃也和鋼材一樣受供給過剩影響價格出現下滑。由于中國房地產行情萎靡不振,當前庫存正快速膨脹。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開始通過出口來謀求生機。
中國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平板玻璃的出口量為17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1.4%,出口額增至了1億3165萬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4倍。主要出口地為東南亞國家,隔熱性能優良的高性能建筑玻璃似乎實現了出口增加。
對此,日本企業已坐臥不寧。日本平板玻璃廠商高管憂慮的表示“難免要在處于領先優勢的市場展開競爭”。日本平板玻璃企業在泰國等地擁有生產基地,在東南亞處于領先優勢。然而,價格便宜10~20%左右的中國產平板玻璃已開始大舉涌入該市場。
中國的產能過剩正在動搖全世界。為何中國企業一定要增產到導致業績惡化的程度呢?
其原因在于中國難以動搖的“增長神話”。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中國持續在地方城市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國有鋼鐵企業寶鋼集團的總經理何文波認為到2018~2020年中國的鋼材消費量將持續增長。在需求增長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極少有減產的想法。
此外,地方政府官員的“GDP至上主義”根深蒂固。改革開放35年多以來,中國一貫最優先經濟增長。通過出售土地使用權來吸引企業入駐,從而創造就業和稅收。地方官員一直靠追求這種發展模式獲得政績。
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郊外的民營鋼鐵企業“東方特鋼”的煙囪冒著滾滾濃煙。東方特鋼的土地和設備本歸“鐵本鋼鐵”所有。鐵本鋼鐵就是因2004年取得了增產用的工業用地,激怒了時任總理溫家寶的民營鋼企。
溫家寶為此做出指示,要求嚴厲查處相關責任人。但是雖然鐵本后來破產,但是其年產能達130萬噸的生產設備卻被保留了下來,于2009年被東方特鋼接管。雖曾經遭到過時任總理的嚴厲批評,但事后這些設備還是被照常的運行著。
過剩設備問題的根源在于不希望喪失生產能力的地方保護主義,因為這些生產能力可以創造就業和稅收。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郁義鴻教授指出,不管中央怎么強調不得一味重視GDP,提倡重視節能和環保,但實際貫徹到一線卻絕非易事。產能過剩是今后5年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中的最大挑戰。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of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高級經濟學家Anthony DeCarvalho曾稱,中國正在制造大量過剩產品,并損害全球行業的盈利能力,他指的是全球鋼鐵行業。
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認為,從國際經驗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和消化過剩產能,是國家實現經濟繁榮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曾對此表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緩解,因此,積極主動地創造外需,加快中國產業資本走出去,積極推進“產能輸出”戰略,不僅可以緩解內部供需矛盾,也必將為中國的全球化發展帶來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