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接到了多家棕剛玉生產老板的電話,希望能給他們的產品找出路。”8月12日,河南省棕剛玉行業協會會長孔德夫告訴記者,正在與記者交談中,孔德夫又接到了兩個老板打來的電話。
現在,棕剛玉市場價格是十多年來最高的時候,孔德夫表示,市場價格達到了每噸5000元,出口價格更是在每噸950~1000美元。
而相較于一年前,每噸棕剛玉市場價格僅在2500元左右。國際出口市場價格更是滑落到了每噸350美元。在這一輪行情之前,十多年來,國內棕剛玉生產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據了解,棕剛玉是一種以高鋁礬土為主要原料,經過高溫冶煉而成的基礎材料,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性,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與鋼鐵冶煉行業之中,俗稱工業牙齒。
就是按眼下的價格,棕剛玉生產商也處于“微利狀態”。嵩山特材集團河南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翟永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生產棕剛玉的原材料鋁礬土的市場價格也隨著市場行情上漲了一倍,達到了每噸1000元,生產一噸普通棕剛玉需要用電3000度,加上各種稅費、提升了的勞動力成本、銀行利息、設備折舊等等,這樣下來,每噸棕剛玉賣到5000元,其純利潤達到每噸200元就不錯了。
當然,如果出口,利潤會更高一些,可是,由于生產技術落后,產品技術標準達不到外商要求,真正實現出口的不過是擁有先進生產技術的生產商。
但是,雖然微利,可是眼前的棕剛玉價格一倍以上的漲幅,還是讓眾多資本方看好棕剛玉的市場前景。
據了解,三門峽市某縣由于具備鋁礬土資源優勢,加上有電力保證,從去年到眼下,一舉上馬了29家企業,新增40多臺爐子(每臺固定式冶煉爐產能規模在 1200~4000kVA),產能規模直逼登封及伊川兩地,達到35萬噸,占據了河南省總產能210萬噸的七分之一還要強。
不僅是三門峽,還有澠池縣、登封市、鞏義市等,都有追趕這一輪行情的棕剛玉企業上馬。
孔德夫不無憂慮地表示,河南棕剛玉生產商太多了,即便不算新上馬的企業,河南棕剛玉生產商就達到了100余家。要知道全國棕剛玉生產商也不足200家。
現在河南省141家棕剛玉生產商,擁有從1200~10000kVA不同功率的冶煉爐232臺,年產能約為210萬噸,實際產能約為120萬噸,分別約占全國的66%和55%以上,達到全球產能的40%。年出口45萬噸,占全國出口量的60%,占國際市場用量的21%。河南成為名符其實的棕剛玉生產大省。
為什么這么多資本進入一個如此小的產業呢?孔德夫給出的原因是,河南擁有鋁礬土資源的地方較多,加上河南煤炭資源豐富,火電較為充沛,而冶煉棕剛玉的技術門檻較低,投資200多萬元,就可以建立一臺固定式冶煉爐等,加上市場價格走高等因素,致使過多的資本投向棕剛玉。
過剩下的危機
事實上,隨著宏觀經濟下行風險的增大,國際國內棕剛玉的市場需求預期正在減少,市場價格正處于這一輪行情的最高點,價格下滑的預期非常大。一位長期觀察棕剛玉的業內專家告訴記者。
棕剛玉生產嚴重過剩,是目前河南棕剛玉行業內最大的風險。
目前,全國年需棕剛玉大約為80萬噸,加上年出口75萬噸,即需求總量在150萬噸左右,河南一個省產能就在210萬噸。過剩的產能,必然導致產品的惡性競爭。孔德夫介紹,由于缺少中間渠道商,市場價格的話語權掌握在使用商手中,而使用商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手段,在多家企業之間相互壓價,導致眾多企業只能維持微利的局面。
其實,真正具備高科技含量的棕剛玉產品仍然受到了市場的青睞。
過剩的產能全部集中在沒有附加值的普通大路產品上,翟永正分析,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是,新上馬的棕剛玉生產商設備工藝技術低,仍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固定式冶煉爐,這種冶煉爐由于技術落伍,其生產的產品難以達到相應的技術指標,在市場上不僅失去了定價優勢,甚至無人問津。
孔德夫表示,上述棕剛玉生產商讓他幫助推銷的產品,就是缺少技術含量的低端產品。
讓孔德夫感到痛心的是,這種老技術冶煉法,不僅生產的產品無法適應市場需求,而且,他們對資源的浪費非常大,比如,采用現在的傾倒式冶煉系統技術,就可以節省鋁礬土原料20%,節約用電10%。更為重要的是,采用新技術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能獲取價格話語權。
而現在,棕剛玉原材料面臨的局面越來越嚴峻。由于冶煉棕剛玉對鋁礬土的品位有著很高的要求,而現在,河南省擁有高品位鋁礬土資源的地方,按現有儲量計算,至多有十多年。嚴峻的形勢,要求棕剛玉生產商要提升現有的冶煉技術水平,否則,大量的低端產品積壓,沒有出路,反而浪費了寶貴的資源。
危情并非僅為資源越來越稀缺,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落實,大批的小火電被關閉,作為嚴重依賴小火電的棕剛玉生產商,不僅眼前由于煤炭價格上漲,電價政策控制,致使火電生產商不愿意生產,使一部分棕剛玉生產商無電可用,從長遠來看,由于棕剛玉生產屬于高污染行業,肯定會受到節能減排政策的打壓。
期待整合
“河南棕剛玉產業要想有序健康發展,眼下最當緊的是進行企業整合,這是唯一的出路。”孔德夫認為。
孔提出的整合思路是,實施總量控制,實現集團化發展。
孔認為以發展三大產業集群的辦法,把棕剛玉生產最為集中的登封、伊川和三門峽三地作為基地,企業之間實施股份制聯合重組,每一個集群內只保留6~7家集團式企業,從而把全省的141家整合到18家左右,產能由目前的210萬噸降為70萬噸,能減少123家冶煉企業和140萬噸產能,實現棕剛玉產業的良性發展。
整合的成效更是多方面的。孔算了一筆賬,通過整合,每年節約鋁礬土310萬噸、電50億度、淡水500萬立方米、鋼鐵材料30萬噸等。
事實上,如何把不同利益主體的企業整合到一起?整合的成本誰來承擔?僅有政府的力量是否足夠?這一切對孔來說,仍然是一個待解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