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是短期投資,我更看好碳纖維、石墨烯、3D打印和汽車輕量化。”在近日召開的2015新材料行業投資、并購與退出主題峰會上,海通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鐘奇談及碳納米管的投資前景...
“如果是短期投資,我更看好碳纖維、石墨烯、3D打印和汽車輕量化。”在近日召開的2015新材料行業投資、并購與退出主題峰會上,海通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鐘奇談及碳納米管的投資前景時表示,任何產業的發展最為關鍵的是需求,碳納米管短期投資回報相對較少,因此更適合中長期投資。有權威人士預言,21世紀將是碳的世紀,碳基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納米管等可能會成為諸多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基礎。業界人士認為,由于新材料產業具有與其他行業不同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專注于新材料方向的專業投資機構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挖掘產業潛在投資機會。
石墨烯仍處概念期
“石墨烯在新材料領域的發展空間最大。”談及石墨烯的發展時,鐘奇表示,石墨烯主要應用領域包括電子、生物醫療、軍工、精密制造業、化工等。一旦產業化應用技術進一步突破,其前景不可限量。
據了解,石墨烯厚度僅有0.34納米,擁有柔性、高強度、高透明度等優異性能,這使其在諸多領域材料應用中扮演著完美替代者的角色。此外,石墨烯還具有其他良好的性能,如量子霍爾效應、吸氫應變傳感、人體互聯等,值得展望和期待。2014年石墨烯國內市場規模高達233.2億元。
“目前,石墨烯仍屬于產業化早期階段,只有用資本才能推動其更好、更快地發展。”銀基烯碳新材集團聯合總裁范定侒坦言,石墨烯目前仍處于概念期,其中2004-2013年處于技術概念期;從2014年開始已經進入產品級概念期;今后,隨著國家有關政策出臺,市場應用逐漸清晰,未來2-3年將可能進入產業級概念期。當前,資本市場、技術界、政府等都非常關注石墨烯,而企業對其關注度則相對較低。
據介紹,銀基烯碳新材是一家將主營業務定位于石墨烯產業的上市公司。對于產業選擇上,范定侒認為,關注一個早期產業應首先致力于對該產業研究,再對相關產品技術進行研究,因為選擇產業遠比選擇產品更重要。
“雖然2014年,手機行業價格血拼嚴重,對觸控行業造成較大影響,但常州二維碳素的石墨烯觸控產品訂單總額超過了400萬元。而2015年至今,我們的石墨烯觸控產品訂單已經超過4500萬元。”常州二維碳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虎表示,石墨烯能否真正產業化,技術不是瓶頸,最為關鍵的是能否滿足用戶的功能需求。
“目前,石墨烯仍處產品級概念期,銀基烯碳新材正在進行相關技術和產品調研,為投資布局做準備,目前已經以基金方式投了數個石墨烯項目。”范定侒表示,銀基烯碳新材今后擬成為平臺化企業:第一是資本平臺,利用自有資金、并購基金、產業基金專門進行投資;第二是上市平臺,投資項目可以實現注資到上市公司等;第三是科技服務平臺。
海通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石墨烯手機的量產開啟了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新時代,也為石墨烯行業從原材料、組件到智能終端全產業鏈的有機結合提供了首個示范案例。隨著“工業4.0”上升為國家戰略,量產將加快石墨烯在智能手機終端、新能源汽車、復合材料加工、智能穿戴、潔凈能源與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應用。
“未來兩年,石墨烯將會有比較新穎的應用相繼亮相,石墨烯在我國的發展將會更好。”銀基烯碳新材料技術規劃總監鐘成表示。
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
受益于《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出臺,國內相關企業與投資機構紛紛看好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前景。相關資本的大量涌入為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刺激效應。
北京和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輝表示,企業發展離不開資本支持,知識產權可以快速做大無形資產,幫助企業的相關項目在融資中提升估值,這不僅對于項目方至關重要,對于投資方實現投資收益也同樣重要。
提及碳纖維產業的近期發展,鐘奇表示,目前全球碳纖維領域產量雖然供大于求約數千噸,但是很多市場亟待進一步開發,如汽車、風電等領域。
據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汽車用鋁可由當前的平均每輛車92公斤提高到220公斤。“汽車輕量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包括鎂鋁合金在內的高性能復合材料的發展空間將會非常大。”鐘奇坦言,目前國內主要做汽車輕量化的企業并不多,而完全做高端鎂鋁合金的企業也很少。
提及目前極為火熱的3D打印,鐘奇表示,雖然3D打印在國外比較成熟,但目前國內3D打印技術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一些核心的材料、設備和技術還依賴進口。“目前,國內與3D打印有關的上市公司約為29家。從2014年的統計數據來看,盈利的企業僅為3家,如果去掉相關補貼,僅有1家盈利。”除了4個適合近期投資的產業外,鐘奇還談到了適合中長期投資的相關領域,涉及碳納米管、富烯勒、超導材料、鈦合金以及液態金屬等多個行業。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上市公司并購整合間接實現資產證券化目的。未來,新材料產業可以通過上市公司和基金聯合并購、基金先行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對符合上市公司戰略需求的標的公司進行收購兼并,從而實現規模快速提升、業績高速增長,并增強項目并購投資、投后管理端的能力,降低投資操作的風險。有了優質的企業資產,有了并購基金提前鎖定項目,有了上市公司提供的退出通道,整個資本市場迎來一場新材料產業投資并購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