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去年以來,船舶市場曾出現短暫的回升,但未能保持長久,很快迎來下滑。預計2015年船舶市場仍將處于低迷狀態。”近日,在上海造船界有業內人士曾對記者表示說。以...
“去年以來,船舶市場曾出現短暫的回升,但未能保持長久,很快迎來下滑。預計2015年船舶市場仍將處于低迷狀態。”近日,在上海造船界有業內人士曾對記者表示說。以國內第一造船大省江蘇省為例,江蘇省經信委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江蘇新接訂單110.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8.9%。而去年同期,江蘇新接訂單增幅高達281.9%。
據了解,一季度一向是造船業接單旺季,但是今年沒有延續去年同期強勢的勢頭而是回落到了2013年低迷的狀態。今年增幅大幅下滑,既有去年基數較高的原因,也與國外船東經過補庫存之后下單動力不足有關。
日前,中國船舶[-5.07% 資金 研報]工業集團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仍是2015年船舶行業的主旋律。
根據《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解釋了四方面具體目標,即科技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前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效率效益顯著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我國造船業雖然已經打入國際市場,但從產品類型分析,仍以常規船舶為主,高新技術船舶比例很少。多為散貨船、原油船等,這些船舶技術含量低,受市場波動影響大,抗風險能力弱。長期以來,我國造船業每年在新產品開發方面的投入只相當于日本的1/20,造船業發展存在后勁不足的隱患。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下屬一修造船廠李姓負責人認為,造船業產能過剩大多指的是中低端技術要求不高的船舶,而真正高端的船舶其實還是需求量很大的,對此,國內一些有深厚實力的大型造船企業開始向高端船舶或對技術要求較高的特殊船舶制造轉型。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骨干造船企業主動適應國際船舶技術和產品發展新趨勢,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綠色環保船舶、專用特種船舶、高技術船舶,船舶產品轉型成效顯著。
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為例,2014年實現經濟總量同比增長8.7%,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6%,利潤總額持續增長,承接合同金額同比增長14%。而且已連續第十次獲得國資委中央企業績效考核A級,這些得益于結構調整的快速推進。
隨著國家出臺的《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加速實施,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將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將取得新進展。
到2014年12月10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對入圍《船舶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進行了公示,兩批共有60家企業入圍。包括中船工業、中船重工、中遠、中外運幾大國資航船集團旗下的船廠均有入圍,此外熔盛重工、新時代造船、新揚子造船、太平洋[-0.07% 資金 研報]、舜天造船、金海重工等知名民營船企均有入圍。上述《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便是以淘汰落后產能為目的。
專家指出,在市場倒逼機制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下,我國船舶工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從具體企業來看,船舶業正在出現“二八定律”20%的企業吃下80%的訂單,擁有良好的研發能力、適應市場的產品結構、穩健的經營策略、健康的財務狀況及政策支持等競爭力的企業將成為行業內參與主體,未獲訂單的落后船企則將陸續淘汰,產能將有所削減。
事實上,無論是建造、接單,還是兼并重組,資金是造船業最大問題。
今年初,央行、國家發改委、經信委、財政部、交通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家外管局九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金融支持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 有內容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產品技術含量低、無銷路、持續虧損的船舶企業不得發放貸款,并推動其依法市場化退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對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貸款期限可延長至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