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致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表演講。陳昌智表示,2015年受國內...
1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 經濟 時報社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致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表演講。陳昌智表示,2015年受國內外因素影響,我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探底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仍處于榮枯線下方(PMI數值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線)。
李偉坦陳,從發展的內外部條件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面臨三大發展約束。“就國際市場來說,發展的外部需求約束明顯增強;人口結構出現轉折性變化,發展的勞動力成本約束不斷增強;資源環境負荷接近或達到承載力上限,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顯著增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說,傳統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明顯弱化,如勞動力數量的增長、資本報酬率的下降、勞動力的轉移速度等。遺憾的是,一些新的、可持續支撐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增長源泉也在弱化,最典型的是全要素生產率。
面對日漸收緊的資源環境約束,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余紅輝卻認為,節能環保產業正是新階段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機遇,“在調結構方面,我們測算‘十三五’期間僅在節能改造的投資就需1.2萬億元,由此可增加裝備制造業產值7000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