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上海等城市房價上漲飛速,引起社會關注。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建議,房地產去庫存需精準發力,可以設置降價底線促銷去庫存。(3月3日《華商...
近日,上海等城市房價上漲飛速,引起社會關注。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建議,房地產去庫存需精準發力,可以設置降價底線促銷去庫存。(3月3日《華商報》)當下正值兩會時期,各位代表委員,都在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力圖拿出破解矛盾的最佳議案和提案。在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建議幫助年輕一代解決住房與就業困難,“保障年輕人一個家庭一套經濟適用房,解決其基本需求問題”的同時,又有全國政協委員劉志彪提出設置降價底線促銷去庫存的建議。但是用設置底線的辦法促銷去庫存,是不是又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美麗的幻想?
原因就在于,首先,以中國地域之廣,各地市場千差萬別,不僅有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的區分,就是同處一線同處一地,恐怕房地產成本也不一致。如此,怎么能劃出一條大家公認的降價底線呢?再說作為商品,也有檔次高低之分,比如豪華與一般、高層與多層、磚混與板式,單是一個別墅,就有海景別墅、農村別墅、獨棟別墅、聯排別墅的分類,怎么能有一個統一的底價呢?
其次,成本是商家的秘密,非經過剝繭抽絲,非經過權威介入,誰能弄清成本幾何?宗慶后說:“現在房屋的建筑成本并不高,大約僅為2000元/平方米左右”,可是北上廣一線城市房子賣到幾萬一平,這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是政府土地出讓金過高,還是稅賦過重,還是依賴土地財政的結果。得利各方,誰又有誠實公布成本的積極性?沒有真實準確的成本,底價設定從何做起?
再次,設置底線,尤其是承諾達到這一水平后不再降價,如繼續下跌,由售房方或地方政府承諾全額補貼消費者購房損失,這種思路,其實還是想迎合消費者“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劉志彪認為,單純鼓勵降價并不能刺激房地產銷售,反而會增加庫存。房地產商的最佳營銷策略是形成房價不斷上漲的預期,這樣才有可能在漲價的恐慌下迅速賣光房子。且不說“漲價恐慌”是不是符合社會穩定的要求,就是從這些年房市實際發展看,恐慌也達不到促銷的目的。難道現如今的大量庫存,不正是在一直恐慌焦慮中形成的嗎?
房地產去庫存,說到底是一個購買力的問題,其中也有供需平衡的因素。就是把現在一線城市的房價攔腰斬斷,恐怕月薪幾千元的年輕人還是嫌貴。有調查統計顯示,當前超過半數的80后月收入在3000-5999元之間,九成80后年輕人的存款不足10萬元。沒有能力,就是剛需,也是不頂用啊。
這些年的中國房市,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先是政府為調控房價,出臺了若干限制政策;爾后又為救市放寬了各種限制,有的地方甚至有嘗試零首付的沖動。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而現在一線城市房價飛漲,并不利于帶動整體房價的回落。因而房地產去庫存,還是一個需要假以時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