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第八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主題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結合歐美案例分析了我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形勢,提出中國應走顛覆性創新與連續性創新相結合的創新道路。以下根據演講實錄整...
在第八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主題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結合歐美案例分析了我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形勢,提出中國應走顛覆性創新與連續性創新相結合的創新道路。以下根據演講實錄整理:中國經濟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創新
中國經濟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創新,那么究竟該如何創新?這就是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F在我們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現在到國外發展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企業家都意識到我們應該到硅谷、到德國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創新的。帶回來的消息,對我們有巨大的沖擊,因為這些地方都在發生著顛覆性的科技創新,但我們的創新步伐卻沒有那么快,所以我們能夠感覺到這種來自世界的壓力。同時受到國內BAT三大互聯網企業的影響,如果一個企業不觸網、不做互聯網項目,可能就很難生存下去,這又變成一種互聯網焦慮,這些焦慮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夸大了我們經濟發展的壓力。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按照世界進步的速度來看,中國的速度絕對是快的,即使速度下降了,仍然是快的。中國有三方面的創新優勢是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
第一,我們的老百姓非常勤勞、非常聰明。今天是星期天,要是在美國、歐洲,絕對不可能在周末開會。我在柏林住過一段時間,周末的時候街上全是空的,都沒有幾家商店開門。和歐美國家的人相比,我們的人民是勤勞又聰明的,并且有非常強烈的企業家精神。特別是在江浙一帶,歷史上就有很強的企業家精神,到今天仍然如此。
第二,我們有海量的資金。十年前我們還在擔心資金不夠,今天我們要擔心的問題卻是資金太多了、項目太少了。過去的15年中,中國的儲蓄量占全世界儲蓄總量的40%。這40%的儲蓄量中,僅居民儲蓄就接近一年的GDP,我們的居民儲蓄將近50萬億,GDP也有60多萬億,所以資金非常多。
第三,就是不斷改善的軟硬件環境。我們的軟件環境在改善,同時我們的硬件環境絕對是世界一流的。舉個例子,從酒店走到這邊來,蘇州園區的硬件條件絕對是世界超一流的,包括這個大廳也是世界超一流的。
有了這些東西,我覺得中國不可能不創新。但是怎么去創新?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美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創新國家,借鑒他們的創新經驗對我國創新道路的選擇非常有幫助。
美國的創新模式:“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
首先看美國模式,每一次創新都是顛覆性的,一旦某一領域有所創新,其它相似的行業都要被淘汰,這是美國式創新。美國的這種創新與其文化高度相關,因為美國是高度個人化的文化,崇尚個人至上、贏者通吃。最近美國剛發生一個持槍事件,有人槍殺了五個警察,由此可見全民持槍對美國是有危害的。但是想要在美國禁槍極其困難,因為美國人認為持槍是個人自由,所以說美國社會是完全個人至上的社會,也是贏者通吃的社會。整個社會充斥著牛仔精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正能量。大家可能看過電影《瘋狂動物城》,這個電影里面的女兔子想要成為警察,這種舉動就充滿著正能量。
我的導師一開始到美國去讀書時,也沒比我大幾歲,他原來教書的學校是很差的學校,有一個學生非常笨,但是老師每次都鼓勵他,說:“You can do it!”——鼓勵,這就是美國的文化,每個人都在想著創新,他們能做的是“從0到1”的創新。然而美國這種創新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它自己會制造周期,而且起伏相當大,創新高漲時整個經濟會跑得快。
90年代互聯網興起之后,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可以達到4%甚至5%。但是當這一波創新完成之后,就一下子進入了衰退期,而且制度就變得極其殘酷。我有好多在外國讀書的校友,他們都在前景很好的公司工作,例如醫藥公司。在美國的醫藥公司里,一個小組只研究一種藥,研制成功了大家接著干,一旦失敗,對不起,整個小組都要被裁掉。我有一個朋友就在被裁掉好幾次之后回國工作,最后又回到美國政府當部員。
德國的創新模式:“從1到N”的連續性創新
德國的創新是“從1到N”的創新,是搞中間技術。他們自知在“從0到1”的創新模式中比不過美國,所以就搞一些中間的技術:在機器、設備和制造業領域,牢牢掌握住中間這一部分的創新。他們不去做互聯網,而是做“工業4.0”,讓互聯網為我所用,而不是大家互聯網化。這種創新也跟他們的文化相關。德國人也崇尚自由,每個人都要自由,但是自由要以秩序為前提,失去了秩序,自由是不允許的,所以德國人有非常強烈的團隊精神。在美國,大多數公司的工會主席和董事長是完全對立的,但是在德國,大眾的董事長和大眾的工會主席就可以坐在一張臺子上看足球比賽,這是一種團隊精神。另一方面,德國人非常腳踏實地,從一些小事做起,重視人才培養,重視細微的改進。所以他們的優勢是起伏很小,小步快跑,在自己的領域里一步一個腳印往上走。
在這里,我想以德國的默克公司為例。默克既是醫藥公司,又是化學品公司,最重要的產品是LED。早在20世紀初,他們就買下了LED技術的專利,但是幾十年不知道怎么用這項技術,直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人用LED屏做電子玩具,他們才發現這項技術的前景,并開始大規模生產LED,因為LED可以做電視屏幕。但是默克公司牢牢守住自己的原則:只生產LED,不去生產屏幕?,F在默克在世界LED市場上占有70%的市場份額,下一步技術是什么呢?是更高層次的OLED技術,他們說可以做成超薄、可彎曲并且形狀任意的屏幕,現在OLED的電視已經在市面上出現了,三星就生產了這樣的電視,一臺電視是一萬多美元。所以默克公司的創新模式就是沿著自己擅長的路一直走下去?;剡^頭來再說中國,我們中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呢?
中國的創新之路:顛覆性創新與連續性創新相結合
中國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我們能不能做到把德國和美國的創新模式結合起來?我們回顧一下歷史,計劃經濟的30年我們在學德國模式,因為我們早期的工業體系和學術成果是從日本來的,日本學習的是德國。后期,我們學習蘇聯模式搞計劃經濟,蘇聯的這套體系也是從德國學來的,所以說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制度與德國模式相似。然而改革開放之后,我們把德國的這種體系弱化了,開始轉頭向東學習美國。但是經過這30年的學習,我們應該停下腳步好好思考一下:中國到底該怎么樣?
我覺得中國足夠大,中國人的心胸足夠寬廣,我們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們應該既學德國又學美國。我們可以做像BAT一樣具有顛覆性的創新。馬云是最孤獨的人,因為他不知道下一步的路在哪里,所以他們就要做顛覆性創新,這是他們的責任。對于我們絕大多數企業來說,恐怕我們還要向德國學習,做一些連續性的東西,就是“從1到N”的改進,牢牢地占領中間技術。(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