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貨幣“脫實向虛”問題再次引發關注。8月16日,發改委官方網站刊文指出,國內盡管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大量貨幣并未進入實體經濟。房地產泡沫仍大發改委文章還表示,新增融資很大部...
貨幣“脫實向虛”問題再次引發關注。8月16日,發改委官方網站刊文指出,國內盡管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大量貨幣并未進入實體經濟。房地產泡沫仍大
發改委文章還表示,新增融資很大部分用于償還債務,社會資金主要進入金融屬性強的部分商品。
幾日前央行公布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49.16萬億元,同比增長10.2%;狹義貨幣(M1)余額44.29萬億元,同比增長25.4%,M1與M2剪刀差進一步擴大。
“M1主要是企業事業單位活期存款,企業存在這么多活期存款,說明錢沒有投入實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分析稱,此外,7月新增貸款4636億元,新增的居民中長期貸款為4773億元,企業新增貸款為負,這也再次說明工商企業沒拿到錢,也是貨幣未流入實體的明證。
對于企業部門貸款罕見負增長,中信建投指出,企業貸款規模回落,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以及PMI采購指數回落一致。
據媒體報道,中信固收團隊指出,在4636萬億的新增貸款中,新增的居民中長期貸款為4773億元,占比水平創歷史新高,居民中長期貸款是購房的主要資金來源,這顯示出經濟內生需求不足且地產泡沫加大,隨著房市全面降溫、地產增速下滑明顯下,信貸增長壓力仍大。
貨幣流通渠道不暢
在徐洪才看來,大量貨幣未流入實體經濟的主要原因是流通渠道不通暢。金融機構偏好把錢貸給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偏好把錢存到國有銀行,并沒有投資到實體,從前甚至有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做資金批發,搞影子銀行,更阻擋了貨幣流向實體,不過現在銀監會監管加強,這條路已走不通。
徐洪才認為,最近3個月廣義貨幣(M2)增長下降,說明經濟緊張,央行還要降準,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裕。
不過,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情緒似乎對降息降準尤為敏感。此前8月3日上午,發改委官方網站發表文章《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其中提到“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引發市場關注。當天下午,降息降準的說法很快被刪除,引發市場一片熱議。
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林采宜對新京報記者分析,近年來人民銀行不斷的降準降息,流動性擴張很快,但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例如央行的基準利率一降再降,但決定企業貸款利率的另一塊風險溢價在不斷上升,風險溢價的上升沖銷了基準利率下行的影響,所以企業的實際融資利率并沒有下降。
發改委駁“中國去產能影響世界”
8月16日,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稱,中國去產能政策對整個經濟有拖累,甚至影響到世界經濟。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回應稱,這種說法“完全沒有道理”。
趙辰昕表示,產能過剩是世界性問題,各國均有責任。中國反對零和博弈的思維和保護主義的做法,反對互相指責和推諉。搞傾銷、打貿易戰是沒有出路的,簡單的以壓減多少產能、減少多少出口來評判一國去產能的成效也是不科學的。
1 粗鋼產能利用率與全球平均相當
趙辰昕稱,本輪產能過剩是全球性的問題,首要原因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房地產泡沫崩潰引發的全球市場需求萎縮,造成了全球很多行業出現過剩。
從鋼鐵業看,許多國家鋼鐵產能都面臨過剩的問題,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產能利用率普遍不高。統計顯示,2014年全球粗鋼產能利用率是73.4%,也是在這一年,中國粗鋼產能利用率73.6%,中國產能利用率與全球的平均水平是相當的。
2 鋼鐵出口量僅占生產量10%
中國鋼鐵去產能影響世界經濟的另一個荒謬之處在于,中國的鋼鐵等工業品主要是用于滿足國內的需求。從出口比例看,中國長期是鋼鐵的凈進口國,從2006年開始才從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據統計,從2006年到2015年這十年當中,我國的出口量僅占生產量的10%,大大低于同期其他產鋼大國的出口比例。從政策導向來看,我國也并不鼓勵鋼材大量出口。
3 鋼鐵去產能目標今年已完成47%
中國政府化解過剩產能是積極主動的。2013年以來,有關部門從各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企業化解產能過剩。今年2月份,國務院對于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作了全面部署,明確要求要在“十二五”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未來五年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今年要壓減粗鋼產能4500萬噸。1—7月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個目標任務的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