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社部發布的2015年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數據顯示,從行業需求看,80.6%的企業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三個行業,其中又以制造業占比最...
人社部發布的2015年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數據顯示,從行業需求看,80.6%的企業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三個行業,其中又以制造業占比最高,達34.7%。另外,從需求側看,56%的用人需求對技術等級或專業技術職稱有明確要求。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2.0、1.94、1.81、1.77。
人社部此前另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25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余萬人。寧夏寶塔石化集團董事長孫珩超也曾對媒體表示,近幾年,缺少高素質技術工人已成為很多行業的通病。
技術工缺乏造成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導致企業用工成本繼續上升。
“做還是不做呢?不做的話工人工資從哪來?可是做的話卻虧本,小企業承受不住就關門大吉了。”浙江諸暨一位襪廠女老板李欣(化名)表示。
諸暨位于中國紡織業重鎮紹興地區,被稱為中國襪都。根據李欣的說法,在2015年,光是紹興就關了八十幾家印染廠,首要原因就是日益增高的員工成本。
李欣表示,加上社保支出成本,現在浙江招一個工人成本需要4500元,但越南那些東南亞國家一共可能只要800元,所以國外的品牌商都把訂單挪到那邊去了,“現在‘人’成了大問題”。
“年輕人不愛進工廠”
工廠老板告訴記者,年輕人不愛進工廠是技術工短缺的主要原因。“現在其實找工作的人并不少,問題是年輕人普遍想做電商、開網店、做服務業,不喜歡進工廠做制造業”。
小麗(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在深圳一家電子廠待了三個月之后,小麗回到了老家山西。“在廠里太無聊了,每天都是一樣的工作。”小麗說。回到朔州老家的小麗開起了一家網店,“遺傳”了母親爽朗、自來熟性格的她賣起了化妝品,而微信朋友圈正是她的戰場。
另外,南開大學客座教授劉杉提到另一層原因,普通工人期待高薪,而企業希望招到高技術人才卻招不到,這種勞動力市場錯配現象的形成與勞動力結構有關,“我國的教育對技術工的培訓還遠遠不夠。”。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徐坤元也曾對媒體表示,目前紡織行業幾乎沒有專業培訓,高校教育與實際需求脫節,職工遠程教育也非常薄弱,行業組織應該積極發揮作用,加強對職工培訓的指導。
如何解決制造業“缺人”?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工急缺的問題,不少企業開始實施內部培養。
據富士康宣傳負責人此前介紹,公司目前正通過教育手段來提高公司生產效率。富士康工會設立了IE學院,員工在此可接受培訓,所獲證書也能得到國家認可。
在企業主動內部培養的同時,國家則試圖從教育制度改革上為制造業“缺人”尋求出路。
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出彩機會。同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少人都認為這是借鑒了德國培養技術工的經驗,即學徒制。
在德國,初中畢業后不再升學的學生,必須要接受三年或三年半的職業教育,才能進入企業工作。這一從法律層面的嚴格規定,將教育體系和就業體系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為德國培養了大量優質的產業工人,這也被認為德國制造業長盛不衰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