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6年可以算是“制造業服務化”的政策元年和創新元年,也基本上確定了中國制造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的大方向。從5月國辦【28號】文件到7月工信部...
2016年可以算是“制造業服務化”的政策元年和創新元年,也基本上確定了中國制造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的大方向。從5月國辦【28號】文件到7月工信部、發改委、工程院三部委共同發布《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2016年可以算是“制造業服務化”的政策元年和創新元年,也基本上確定了中國制造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的大方向。下一步地方政府和企業一定會加緊研究制造業服務化內涵,謀篇布局和開展實施。
趨勢篇
服務化是制造業創新與轉型主戰場
1.全球各國戰略回歸制造業,實際上是回歸制造業服務化
從德國工業4.0,日本工業復興計劃、美國推出ESS項目,歐盟先后出臺FP5-FP7計劃,芬蘭提出“創新服務”計劃,英國成立“復雜產品系統創新中心”,全球的制造業都在想怎么樣重振制造業,都在布局制造業服務化。
2.“制造業服務化”將重新定義制造業經濟增長模型
中國產業結構正出現新變化,2013年,第三產業的增速高于二產增速;第三產業GDP占比(46%)也首次超過二產占比(44%)。中國目前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高速工業化時期的產業結構相仿。
剛剛過去的G20峰會,智能制造和服務化是主題和熱點。有理由相信智能服務是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狹義的智能制造”之后的下一個企業創新陣地。
3.產業創新動力:從規模經濟向范圍經濟轉變,企業創新將由封閉到開放
第一次、第二次產業革命主要驅動力來自于規模經濟,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深度應用帶來了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經濟新模式,這些都是范圍經濟的表現。第三次工作革命驅動力在規模經濟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范圍經濟在發揮更大的作用。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來源本質不同在于,范圍經濟主要來自于企業資產的通用性,而在企業資產中,只有那些信息資產、知識資產,專利、技術、品牌、渠道、客戶資源等無形資產具有通用性特征,這是構成企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來源。
4.新技術演進將為消費者賦能,實現了互聯+的個性體驗自由
云移大物、社交商務等新技術演進為消費者賦能,企業所服務的客戶變得更加“智慧”,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信息的泛在化使得消費者更服務體驗的實時性。
客戶在購買決策時,比以往會更希望快速了解到有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客戶可以選擇何時采購、何地收貨、實時結算以及服務協同化和在線化。
5.軟件定義制造業是全球大勢,ICT技術是服務化轉型的使能工具,智能服務將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地位
2014年,歐盟發布了《充分發揮ICT潛能:賦予歐洲更多能力》報告,日本公布了《智能日本ICT戰略》,2015年,德國發布《智能服務世界未來項目實施建議》,今年7月國辦又更新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全球共識,企業共踐行。
實踐篇
認識互聯世界規律,重組工業服務邏輯
1.互聯網已經變成普惠性工程,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將加速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鏈接
互聯網也會拉近人與人距離、信息互通是制造業基本要求,之前產品屬性社會將變成信息屬性社會,服務在距離上不再是問題,人服務的便捷性和數據快速流動性是企業要解決2個點。
制造業服務化需要從生態圈視角重新構造價值鏈,企業由原先以產品為中心將向以用戶為中心進行改變,C2M,C2F,B2B,F2F成為主流創新趨勢,同時,智能工廠的建設將加速了制造業服務轉型。
2.智品、智造、智服是制造業服務化轉型三大重點
智能服務工程=”產品智能化“”智能化生產“”智能服務;
智能服務猶如一道光指引企業定義轉型方向,制造業企業關注智能服務比狹義上的“智能制造"更迫切。不同于以往2年制造業困于工業4.0和智能工廠的迷茫,企業將會積極擁抱智能服務。
3.ICT技術正全新定義產品交付形態,產品智能互聯是方向,企業會加速由硬產品向軟服務系統生態構建
產品智能互聯有三個層次,能被監測了解產品運行和使用情況、可遠程服務和維修、能自主運作和感知周圍環境,做出快速反應。
國外做的比較好的是小松,從小松開發康查士(KOMTRAX?)車輛信息管理系統,到2003年小松推出VHMS系統實現實時監控和機群預防性維護,以及自動運輸系統(AHS)實時感知周圍礦山設備協同進行作業和運輸。到2015年9月小松集團創新地提出智能施工(smartconstruction)解決方案。一路走來,互聯服務已經使得像小松這樣的創新者將通過服務生態化、系統化和產品智能化實現新的價值增值機會。
國內沈陽機床I5和智能云科,沈鼓云,盾安熱量云服務系統都是轉型的樣板。
在ICT廣泛應用基礎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提供預測性維修和主控式創新服務是大型裝備制造業努力方向。
4.企業需要滿足由消費者主導的個性化服務體驗
這種個性化服務體驗從可能從最開始產品定義,消費者就會參與,然后延伸到整個制造過程可視,后續個性化售后服務。消費者正逐漸成為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真正的決策者和參與者,私人定制已成為消費者公認的服務標準之一。
國內轉型比較好的有尚品宅配3D全屋定制、紅領西服定制、長安汽車C2M在線定制、顧家家居、新日電動車、金彭汽車……
但推進個性化定制最大的挑戰是實現高效定制化生產和響應,平衡個性化與規模化,以及從交互、交易到交付的全流程定制可視化,給用戶提供實時體驗、實時反饋通道是服務核心。
如海爾天樽空調由265個零配件變為12個模塊,零件商轉型為模塊商,產品交付全鏈條手機可視,供應體系的變化和數字應用正支撐產品定制和服務的個性化響應。
5“saleofuse”非“saleofproduct”
對顧客而言,產品變成傳達該功能的一項工具,產品本身并非目的,企業視角已經從關注設備購買轉移到服務購買和按效果付費,對產品的使用比占有,未來在制造業將變得更為重要。
“saleofuse”還將帶來服務主體和服務方式的變化,比如所有的設備將通過租用的模式布局在生產廠家,工廠只是設備的使用方,設備廠家將成為設備管理和維修的主體。
但從賣產品到賣運營服務,有很多陷阱與挑戰,比如主體企業的財務體系、服務體系能否跟上。
國內外這種模式也很普遍和成熟,比如:
凱撒空壓機
客戶只需購買壓縮空氣服務包,凱撒提供安裝和維護所有的設備、部件以及優化系統。
索尼克林
為客戶提供清潔設備的租賃、樣品功能服務、客戶大修期間的無償借用,以及按結果付款的清潔合同,用戶只需要為清潔的結果付費,中間不需要夠買任何產品。
沈陽機床I5轉型
用戶按I5使用時間、按價值或按工件數量計費付費,沈機為每臺i5機床配備服務小組,小組內包含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沈機付費模式的改革顛覆原先商業模式,沈機也從原先機床制造,拓展至機床解決方案、機床融資租賃等領域,由制造企業轉型成工業服務企業。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
根據產品的服務績效收費。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推出針對其航空發動機產品的TotalCare包修服務,按飛行小時收費,確保航空公司的飛行可靠性和在翼飛行時間,實現了與航空公司的雙贏。
羅羅公司能夠實現按服務績效收費的基礎,依靠是強大的云計算、傳感和物聯網技術。企業需要構建相應的云服務系統才能適應新服務的要求。
6.AR/VR將廣泛應用于工業服務,虛擬數字世界將全面融入現實物理世界
國內外很多企業已經在踐行,并帶來服務方式轉型。
營銷方式的改變
使用AR/VR技術創建線下用戶體驗中心,曲美、顧家能展示所有家居產品,突破現實展示局限性
研發方式的改變
AR/VR將進一步推動研發協同,在軍工企業相對普遍
操作方式的改變
沃爾沃2500公里可遠程操作挖掘機。
維護方式的改變
設備管理與診斷維護/修遠程化和多方協作化
7.重構產業鏈:把握價值鏈的深度運營創新服務
常見產業鏈“融合”的服務模式有:
a.一攬子交鑰匙工程服務
比如雙良節能,空冷事業部EP,EPC模式,溴冷事業部EPC模式
b.由提供單一產品轉向提供成套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
比如泰爾重工從提供萬向軸、聯軸器到提供冶金智能化裝備整體方案
c.實時售后服務體系和O2O線上線下支撐體系
比如TCL原來產品制造出來,基本上供應鏈和價值貢獻就結束了,現在通過O2O平臺,在產品、渠道、營銷模式及服務模式方面進行了重構。新的O2O平臺體系可以整合速必達物流、客音公司、4萬線下銷售終端以及多個京東、天貓、線上銷售平臺,實現一至五線城市用戶全覆蓋、全到達。在產品加服務新商業模式下為TCL搶奪入口與經營用戶。
還有重慶的宗申動力從2012年通過創建左師傅品牌,整合直營、合資和加盟各類快修店,提供農機、機車更快捷修理和備件更換服務,2014年又成功轉型汽車4S服務。
d.產業鏈集群創新和垂直整合實踐
晨訊科技原先是做手機OEM,后來轉型將自身產線改造的成果推廣給手機企業業,在這個背景下組建晨訊智造產業聯盟,并購一批在手機制造有技術有產品有市場的小型非標設備公司,專注搭建統一服務平臺,為電子等行業提供自動化集成服務。
e.供應鏈綜合服務
紅獅水泥由傳統水泥銷售到電商轉型,到現在部署水泥建材電商、貨車運力交易、供應鏈倉儲、供應鏈金融四大互聯網平臺。
f.再制造:以回收服務為構建新經營模式和可持續的產品:
“再制造”服務不僅能夠有效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能成為企業新的業務增長點。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工程機械、機床等行業再制造早已實現了產業化,并擁有完整的產業鏈。
如美國卡特彼勒是全球工程機械制造業巨頭,已涉足再制造領域40年。每天有9000余件按照不同的再制造產品系列被運送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工廠,進行拆卸、清洗和有效翻修。通過再制造有利于卡特彼勒開發新解決方案、尋求新方式來減少、重復利用、回收利用和再利用那些以前直接進入垃圾填埋場的物料,創造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
8.制造業企業并購軟件和金融企業或戰略合作將成為趨勢
金融支持實業變得更加容易,跨界是所有制造業必須面臨的戰略選擇。
從國家政策來看,制造業企業可以發起設立或參股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要素生產率。主要創新是提供基于產品的融資租賃服務以及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比如龍工租賃和紅獅水泥在供應鏈金融創新就是這類。
9.制造業服務化和智能服務需要大量知識型人才,知識管理和建立知識社群是企業未來重要工作
2015年,中國勞動力開始負增長,勞動力越短缺,就會倒逼專業化和分工精細化、分工細粒度。
從成本和效率平衡角度,企業會逐步通過機器替換人,大量的人將由原先體力解放轉型到腦力創新,也會導致大量低成本知識工作人員會出現。加上信息泛在化也會驅動企業如何構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知識管理和創新實踐的場。
10.服務化轉型驅動企業組織方式從豎井模式向資源模式轉變
國辦【28號】文件提到,企業要發揮互聯網聚集優化各類要素資源的優勢,構建開放式生產組織體系,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建立組織管理新模式,鼓勵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資合作培育新的經營主體,甚至對于國有企業,可以探索引入有限合伙制。
如何快速響應市場和每一個客戶的需求,自動組建新的團隊(最小阿米巴單元)、企業資源自動配置、自動優化調整,自組織模式探索是企業推向服務化進程中的重要課題。
題外話
上周去了一家做無縫內衣很傳統的服裝企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行業供應體系深耕和降本增效,甚至從產業鏈上游包紗投資做起,到前道織造過程自動化,到后道染整、裁剪、縫制、包裝生產現場能分鐘級實時反饋.從事業部到車間到班組,數據從訂單到缸號、框號到包都已能追溯,借助信息化手段,該企業已實現更快交付和更低成本,并已經在無縫行業已經做到了第一和上市。但老板一直思考如果突然有一天訂單沒了或者國外供應鏈體系發生變化,企業將會面臨很大的經營風險。所以這家公司從去年做了大量投資,部署行業云平臺,整合產業資源和建立自主品牌的營銷社群,希望構建更長久的競爭優勢。
一味等著國家資金支持和只為申請資金支持的企業來開展制造業服務化一定會被市場淘汰。
有一種感覺,中國現階段通過低端制造,在產值已達到了全球工業化巔峰,但生產性服務創新發展依然緩慢。政府通過制定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創新機制已是比較好的開端。但實施制造業服務化轉型,企業依然是主體。如何結合自身優勢,利用資本杠桿、知識力量,進一步把服務做大才是數字時代制造業企業面臨的緊要選擇。
正如GEJeffImmelt所言,昨天還是工業公司,一覺醒來已經搖身一變成了軟件和分析公司。借助數字技術,把產品做小,把服務做大,是所有制造業企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