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第十八屆工博會系列活動《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國際專題論壇在滬舉辦,有關專家表示,當前,我國工業處于2.0和3.0...
近日,第十八屆工博會系列活動《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國際專題論壇在滬舉辦,有關專家表示,當前,我國工業處于2.0和3.0之間;“中國制造2025”需要顛覆式創新,未來9-10年,制造業、實體經濟將迎來黃金階段。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力求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并在新技術革命中實現高端化跨越發展。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4.0研究所所長王喜文解釋,《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主要基于國內的發展要求和國際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環境、市場、成本三大壓力,致使“傳統的工業化已經走到了盡頭,國內需要一場變革”。國際方面,發達國家近些年相繼推出各自制造業戰略,美國出臺先進制造伙伴計劃(AMP),德國提出工業4.0,法國推行新工業法國計劃,以及韓國制造業創新3.0,反映了國際制造業發展趨勢。
對于“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的關系,王喜文認為,工業4.0主要描述技術和模式,聚焦微觀層面,而中國制造2025描述產業和政策,更多地聚焦宏觀層面。當前中國工業水平發展處于 “2.0補課,3.0普及,4.0示范” 的并行階段。但在發展方向和目標上,“中國制造”和工業4.0同樣主攻智能制造,都以加大信息化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促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
安信證券機械軍工行業分析師朱元俊補充,當前我國工業處于2.0和3.0之間,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已經走在3.0階段,而西部地區則需要更多“補課,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在觀念和信息化管理系統等軟件上存在較大差距。
朱元俊同時介紹,資本市場對工業4.0概念較為青睞。當前資本市場上,與工業4.0有關的上市公司企業有兩、三百家,參與方主要是大型央企和傳統機械行業上市公司本身,另外,財務投資者為套利和賺取收益也較多參與并購基金項目。 “工業4.0的確是比較熱的主題,2014年以來趨勢持續到現在,一級、二級市場都比較看好”。
對于未來制造業的發展,王喜文指出,“中國制造2025”科技創新需要顛覆式創新。首先,要從封閉式創新變成開放式創新。在縮短周期、降低時間成本的同時,將內部資源向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開放,實現協同創新。另外,在創新方式上,必須從國家主導創新轉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企業作為創新主體。
另外,王喜文還認為,未來“中國制造2025”將會聚焦在工業軟件、基于大數據的數據制造、基于協同制造聯網的網絡制造以及智能產品四個趨勢上。
“在原有的基礎上一點點改進,可能十年、二十年也無法引領趨勢。以往顛覆式創新不那么經常發生,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判斷,未來9-10年對制造業、實體經濟來說是黃金階段。”王喜文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