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落下帷幕,但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啟。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落下帷幕,但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啟。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落下帷幕,會后,國家主席在記者會上向世界描繪出一幅嶄新的合作圖景。習近平明確,“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進入一個全面展開的新階段,各國政策協調不斷加強、重大經貿項目加快實施、基礎設施聯通網絡正在形成,與此同時,各國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產業和金融合作穩步推進、民間往來也更加密切。270多項成果清單
在本次高峰論壇期間,“務實”是習近平和多位與會嘉賓反復提到的關鍵詞。記者會上,習近平也表示,“我們以高峰論壇為平臺推進務實合作,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進一步推動了務實合作”。此次論壇期間,中國在對接政策和發展戰略、推進經濟走廊建設、加強重大項目合作、加大資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項新舉措,包括宣布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為“一帶一路”有關合作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宣布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形成了270多項成果清單,這些成果將對“一帶一路”建設形成有力的支撐,增強各方推進合作的信心。
實際上,在過去的四年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已經用實實在在的項目和成果踐行著“務實”二字。例如在“政策溝通”方面,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在“設施聯通”方面,以中巴、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托,一個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在“貿易暢通”方面,2014-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在“資金融通”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9個項目提供17億美元貸款, 對絲路基金投資達40億美元,中國同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劉仕國認為,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后,我國與沿線國家或將在基礎設施領域率先展開合作,他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多數經濟體處于發展中階段,對基礎設施需求較強,“從中國的發展經驗以及長遠的眼光來看,商業層面的貿易,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持,所以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會放在較為優先的位置”。而在虛擬經濟方面,劉仕國認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金融相關的投資保護、通關合作等會同時展開合作, 并且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這些方面都有比較好的合作基礎。
而對于今后進一步深入合作的短板,劉仕國認為更多體現在制度建設方面,“從中國自身來講,能給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方面的支持,但這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對中國來說,出資較多,承擔的風險較大。當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短板,在于建立與沿線國家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制度上還有一定難度”。
推動經濟全球化再平衡
記者會上,習近平不僅給出了“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新階段的定義,更提出:“下一步,我們將繼往開來,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探索解決世界經濟重大挑戰的共同方案”,習近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發掘經濟增長新動力,搭建全球發展的新平臺,推動經濟全球化再平衡,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邁進”。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看來,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使命,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任務。“而今,‘一帶一路’已被聯合國有關決議列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合作平臺,成為相關各方和國際社會的共同事業,相關建設也進入多邊共商、協力推進階段”,李偉表示,擺在各方面前一項必要而迫切的工作,就是進一步加強政策溝通,就如何搭建合作平臺匯聚眾力,如何暢通交流渠道、實現戰略有效對接等問題開展了廣泛深入研討,從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機制和行動方案。
“過去四年,‘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詞是‘心往一處想’,就是要向此前不了解這一倡議的國家解釋、溝通‘一帶一路’的優勢和良好前景,吸引各國自覺加入建設隊伍,此次峰會吸引了近30個國家參與,其中一些并非是傳統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從側面證明了第一階段建設取得了明顯效果”,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但是任何倡議絕不能“光說不練假把式”,所以到了第二階段,“一帶一路”建設關鍵詞轉變為“勁兒往一處使”,各參與國在基本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推進項目開工建設,“雖然此前有部分工程已經上馬,但是在日漸響亮的‘一帶一路’倡議號召下,將有規模更大、技術更高的項目加速落地,改變部分國家以往單打獨斗的歷史”。
還有分析指出,未來一段時間的“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將一舉改變過去連續幾年貿易額下滑的趨勢,實現進出口貿易二次復蘇的高潮。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將迎來全方位“走出去”的高潮,其中民營企業有望找到更契合的發展目標,投資項目從以往的能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服務業、IT產業和旅游業。
各國共商共建共享
“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搞政治議程,不搞排他性安排”,習近平在記者會上提出,各國將傳承絲綢之路精神,致力于合作共贏。他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和包容的發展,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各國將繼續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指導原則,推動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各國都希望繼續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
實際上,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開放和包容已被多次提及。習近平在開幕式上強調, “一帶一路”各國要有 “向外看”的胸懷,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可以說,開放和包容是開展‘一帶一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易系主任洪濤表示,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原則就是各國共商共建共享,不僅要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贏,對于愿意加入的非沿線國家也敞開懷抱,這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十分難能可貴。
洪濤進一步解釋稱,所謂“逆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國家試圖以半封閉的狀態保護本土產業,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趨勢,還有少數國家以全球化的名義形成小團體,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全球化。而本次論壇正是要通過開放合作來推行真正的全球化,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金融危機以來出現的全球性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日前也指出,當今世界正位于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過去數十年來,世界各國在醫療、教育、技術創新、商業網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仍有數以百萬的人并沒有搭上人類發展的快車,全球化大潮并沒有托起所有的國家,為此,世界需要一些全新的戰略。他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全球發展的愿景,中國在多邊主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聯合國非常愿意與中國合作共同建設這條新的道路。
為重大項目提供政策支持
談到下一階段與“一帶一路”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對接,習近平表示,“我們將繼續加強政策協調和發展戰略對接,形成協同發展的合力,同時協調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的宏觀經濟政策,共同推動經濟結構改革,營造有利的國際發展環境。我們還將深入對接彼此發展規劃,共同制定行動方案,為重大項目提供政策支持,并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此外,與會各國還強調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大數據、智慧城市等創新行動,共同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同時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同有關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提出的發展規劃對接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
但有分析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程度不一、產業結構也有差異,要充分對接發展規劃、部署共同行動方案面臨不小的挑戰。對此,白明直言,如此深入的合作,需要各國在今后發展中積極尋找彼此的最大公約數,“例如發展速度快的國家照顧發展速度慢的地區,原本由于資源等爭奪屬于零和博弈的雙方也應擱置爭議,不挖墻腳,而是做大合作蛋糕,實現雙贏”。
“在目前的全球生產格局中,發達國家在不少領域已經占據了相當優勢,其他國家想要追趕略顯吃力”,白明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而習近平主席在發言中特別提到的跨境電商、大數據等領域,恰恰是世界各國基本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產業,“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有能力追趕甚至實現彎道超車,因而將是未來建設無出其右的重點。
以跨境電商為例,數據顯示,今年1-4月,電商平臺消費額同比增速最快的13個國家和地區中,有7個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消費額同比平均增速超過10倍。通過電商平臺,中國商品銷往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泰國、埃及、沙特阿拉伯等5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有超過5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商品通過電商走進了中國。
白明最后提醒,在“一帶一路”下一輪建設尤其是設施聯通方面,我國將面臨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諸如水土不服、政局不穩、勞資矛盾等,“所以在未來工程推進過程中,要與各方保持良好關系,做好防范分享、應對風險的充足準備”。
沿線合作路線圖出爐
在總結既往成果的同時,各方也對“一帶一路”的未來做出了展望。習近平表示,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已經規劃了合作路線圖,確定了重點合作領域和行動路徑。各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讓彼此經濟增長更加強勁,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產業發展更有活力,金融合作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緊密。
具體來說,習近平表示,各國同意繼續把互聯互通作為重點合作領域,努力連接陸上通道和海上港口,打造陸海通達、兩翼齊飛的基礎設施聯通網絡。而除了“硬件”之外,各國還將加強軟聯通,開展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促進海關、質監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各國規則標準體系的相互兼容。
在貿易方面,各國將支持加快經濟走廊建設,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共建經貿產業園區、跨境經濟合作區,支持綠色低碳、信息技術等產業發展。而在資金方面,各國同意拓展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
此外,各國還將支持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合作,密切旅游、智庫、媒體等領域交流,采取舉措促進人員往來的便利化,將順應各國人民的期待,在可持續發展、反腐敗、減貧、減災等領域開展合作。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表示,以交通領域的標準體系兼容為例,此前我國與前蘇聯的鐵路建設標準不一,從我國運貨至前蘇聯境內時需要為列車換上適用的車輪,回國境線內后需要再把列車的輪子換回來,由于當時兩國貿易較為頻繁,此舉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只有讓交通、基建等領域的標準體系高度兼容,才能暢通各國商貿往來的通道,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與溝通成本”,陳及說。
而在融資方面,陳及分析稱,“一帶一路”沿線多為經濟不夠發達的國家,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所需啟動資金往往較大,僅僅依靠政府或個別企業負擔會造成較大的投資壓力,為此需要創新融資方式,可以憑借抵押擔保向銀行融資,也可以進行資產證券化,但無論如何,未來仍需要降低融資成本,激發更多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投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