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新工科”火了起來。2月份,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隨后,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啟動&
最近,“新工科”火了起來。2月份,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隨后,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啟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此后,關于“新工科”的討論不僅在高校展開,也成為企業的熱點話題。(據《工人日報》5月19日報道)“復旦共識”提出,要服務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發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主動設置和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專業,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革創新。雖然目前尚沒有對“新工科”更為細化的專業界定,但“新工科”顯然是相對“老工科”而言的:“老工科”主要與傳統工業相對應,而“新工科”主要與新興產業相對應,是在發展先進制造業背景下興起的工科專業。
發展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主要戰略。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我國兩年前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也在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關鍵在人才。我國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工科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但從實際來看,這樣的工程教育規模尚不足以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撐。
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出,我國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制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傳統產業人才素質提高和轉崗轉業任務艱巨,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能力不強;制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這樣的突出問題,反映在高校教學實際中,就是“一些已經淘汰的東西,學校還在講,還在考,還在用”;反映在制造業的生產實際中,就是企業常常感到人才“不夠吃”,或者對傳統工程教育“生產”出的人才“吃著不合口味”。
這樣一種狀況,反映了高校工程教育與先進制造業在人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錯配”。解決這種供需錯配的矛盾,亟須在高校工程教育中進行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大力發展“新工科”,面向新經濟發展需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對傳統工科專業進行更新升級,才能為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學科支撐和人才支撐。
教育部網站在“復旦共識”后面列出了一份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的與會高校名單,30所與會高校,囊括了北大、清華等眾多“985”高校。工程教育和產業發展緊密聯系、互相支撐,正如有關專家所說:“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滯后,那就拖了產業的后腿。”“中國制造2025”已經為高校工程教育提出了人才需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和未來需求進行專業改革,高校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