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數字經濟引領新增長”為主題的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近日于貴陽開幕。在這場以大數據為主場的博覽會上,思客專訪了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他對數字經濟、大數據開放與安全、人工智...
以“數字經濟引領新增長”為主題的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近日于貴陽開幕。在這場以大數據為主場的博覽會上,思客專訪了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他對數字經濟、大數據開放與安全、人工智能的發展發表了觀點。在他看來,數字經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這一新的經濟形態,在管理上需要通過柔性和內生性治理來促進其發展;AI作為當前最受關注的前沿技術,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要代替人做決策,因此發展AI,應該規則先行。以下為專訪實錄:思客:數字經濟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此次數博會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您對數字經濟有哪些新的認知?
司曉:數字經濟是互聯網+深化推進的必然結果,包括我們所講的分享經濟,都離不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與社會各方面的全面融合。如何去界定數字經濟?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的角度給大家一個參照系。
2016年全國數字濟總量達到了22.77萬億元,占據全國GDP總量的30.61%,數字經濟指數如果增加一個百分點,GDP上升1406.02億元,大約能帶來1.73萬個就業機會。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而在未來,數字經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一地GDP的增長,也能夠促進各個相關產業的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是對稱,但絕不是對立的概念。傳統意義上虛擬經濟更多是指金融產業,互聯網的產出和呈現是數字化的,無形的,因此也被叫做“虛擬經濟”,但這種叫法尤其是和作為實體經濟對立概念是不對的。
看電影是精神消費,哪怕通過網絡支付也沒有人把它叫做“虛擬經濟”(精神消費恐怕都是虛擬的),但電商通過虛擬柜臺下單,哪怕貨到付款也會被“歧視”為虛擬經濟,有點可笑,這里再多環節虛擬化物流無疑是實體的。
發展數字經濟,需要以大數據為基石。所以,我們用全樣本的方式來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用135個維度描繪了我國大部分省市的互聯網數字化。數據的緯度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領域,從而能夠詳細描繪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被數字化的。
今年我們通過網站txindex.qq.com把指數公開出來,希望能夠通過描繪中國數字經濟的地圖,給大家提供一個分析研究的坐標。在這個基礎上政府及公共服務機構可以把公共數據疊加到指數的圖層上,方便決策和判斷。研究者和從業者也可以把自有數據疊加根據各自需求做出對比和分析。
思客:騰訊首次提出了“泛娛樂化”的概念,“泛娛樂化”的實現,除了騰訊強大的內部合作機制之外,也會有與外部企業的合作,那么請問,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如何平衡企業之間的大數據開放和保護?
司曉:對于如何平衡企業數據開放和安全的關系,我們會發現結合騰訊自有數據和投資公司的數據,這種結合不是原始數據的結合,公司也不會把原始數據大體量地結合在一起。我們搭建了一個模型和算法,只需要產品把原始數據填進去產生一個相對值。在我們看來,不能根據數值來反推原始數據,這是企業在進行數據合作的根本。所以找到一種不需要原始數據的相對數值的算法,是進行跨企業、政府、法人之間進行數據合作的可行辦法之一。
企業之間基于這樣的合作,其實是互利共贏的,并且這些指數之間不涉及到用戶任何的可識別的身份信息的使用,這個可識別的身份信息其實就是隱私,這種信息不經過用戶同意是不能在企業之間共享的。
思客:我們知道您一直致力于網絡文化產業方面的工作,其中近年來IP潮流的大熱也帶動了版權保護,尤其是最近的區塊鏈,您覺得下一步IP保護的趨勢是什么?
司曉:這個是個很好的問題,我們知道知識產權的三大塊是商標、專利和版權,其中商標、專利是授予的,而版權是由于創作而產生的。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和機制。區塊鏈的分布式記賬方式、不可篡改的理念,對于版權的產生和交易具有一種天然的契合,但如何做出一種大家公認、商業上有意愿加入的系統,值得深入研究。
思客:現在是人工智能大熱的潮流,AI也開始代替了人做決策,您提到AI發展需要規則先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治理模式?
司曉:我覺得在這之前先討論一下政府如何為新商業模式制定規則。對于共享單車等新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問題,柔性治理和內生性治理是解決之道。所謂的柔性治理,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平臺和機制,這會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會產生良好的規劃。我們出臺的規則能夠借鑒商業上已經證明了可行性的規則,把它轉化成政府行業管理規則,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理念去禁止,這就是我所講的柔性治理。
而給AI定規則,不同于給新的商業模式定規則,因為AI遇到的問題也是人類會遇到的問題,AI是替代人類做決策的,所以AI的未來發展取得人類共識,讓規則先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當這些規則都制定好之后,企業才能更專注于技術研發。
思客:AI雖然能替人做決策,但畢竟缺少人的情感認知,您覺得應該讓AI在生活應用中更合理?
司曉:前面說到,一些AI應用場景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這項技術需要代替人類進行決策,而決策的結果是否符合人類的預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人工智能已經變成了一個科技和人文交融的領域,未來AI和智能機器的發展,就是需要將人類的倫理規則、法律規則,植入機器的算法之中。就像今年2月份霍金,埃隆馬斯克等2000多位專家聯合簽署的阿西洛馬AI 23原則,也是為了確保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能夠保障人類未來的利益和安全。這些討論的意義在于能讓AI所做出的決策,人們不僅不奇怪,而且感覺充滿人情味。
當然這中間存在難點,因為大量的倫理規則、法律規則對人來說就像是常識一樣,而對于機器而言,這些常識需要像判例法的法案一樣,被一一列舉出來。究竟如何窮盡這些規則,應該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