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2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我國在南海實行的可燃冰試開采以環境保護為先,通過理論和技術攻關,制定了科學、安全、環保的施工方案并嚴格遵守,在試開采中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目...
6月2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我國在南海實行的可燃冰試開采以環境保護為先,通過理論和技術攻關,制定了科學、安全、環保的施工方案并嚴格遵守,在試開采中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目前,試開采已實現連續產氣22天,平均日產8350立方米,氣壓氣流穩定,井底狀態良好。 可燃冰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被稱為“未來的能源”。5月18日,我國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在全球可燃冰勘探開采上躍升至領先位置。
目前,我國在南海北部開展的可燃冰調查,已經鉆探井88口,圈定了兩個千億方級的礦藏,控制資源量分別為1231億立方米和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盧海龍表示,我國在試采過程中,利用大氣、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體監測體系,對甲烷、二氧化碳等參數及海底沉降進行了實時監測,與本底數據對比顯示,甲烷等參數無異常變化,海底地形無變化,沒有環境污染,未發生地質災害。試采結束后,我國將繼續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環境監測,為制定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的環境保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對此,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認為,第一,防砂技術3項。包括“地層流體抽取”、未成巖超細儲層防砂和天然氣水合物二次生成預防技術。第二,儲層改造技術3項。包括儲層快速精細評價、產能動態評價等技術。第三,鉆完井技術3項。包括窄密度窗口平衡鉆井、井口穩定性增強和井中測試系統集成技術。第四,勘查技術4項。包括4500米級無人遙控潛水器探測、保壓取樣、海洋高分辨率地震探測和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第五,測試與模擬實驗技術4項。包括微觀測試、開采現場測試、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參數模擬實驗和開采模擬實驗技術。第六,環境監測技術3項。包括多學科多手段環境評價、立體環境監測和井下原位實時測量技術。
可燃冰開采中如何保護環境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開采不當,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大可燃冰資源調查力度,一是開展區域性的資源調查評價,摸清資源家底。二是開展重點目標區的詳查,提供2~4個大型資源基地,為推進產業化奠定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