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的創建將引導金融回歸到服務、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的本源上來,對于推動中國經濟脫虛向實、避免過度金融化具有重要意義。制造業是國民經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的創建將引導金融回歸到服務、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的本源上來,對于推動中國經濟脫虛向實、避免過度金融化具有重要意義。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為推動“中國制造”實現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中國于2015年5月印發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近日,中國在落實這一行動綱領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探索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會議指出,示范區的創建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制造強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會議在簡政放權、財稅金融、土地供應、人才培養、中外合作五個方面提出具體支持措施。
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國家打造制造業創新發展城市或城市群的規劃由來已久。早在2016年3月,工信部就已啟動開展“中國制造2025”城市(城市群)試點示范工作,目前已批復寧波、長春、武漢等12個城市和蘇南五市、珠江西岸六市一區等4個城市群。今年5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將擇優創建一批“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支持在政策和制度創新上先行先試,形成智能制造創新氛圍和產業集群,打造新的增長區域。在7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在東中西部選擇部分城市或城市群建設國家級示范區,要聚焦創新體制機制、深化開放合作、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與“互聯網+”“雙創”結合,打造先進制造工業云平臺,在創新體系建設、智能和綠色制造等方面先行先試。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當天的會議上強調,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絕不只是增加幾頂“帽子”,而是為了探索一條創新體制機制的新路。會議也強調,要將目前已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施的簡政放權、財稅金融、土地供應、人才培養等有關政策擴展到示范區,并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對于會議提出的“加快工業產品生產許可準入制度改革,支持示范區出臺制造業和信息產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從體制機制上體現了國家對于示范區內的制造企業全面創新的充分支持,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幫助企業更好地成長與“走出去”,從而增強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會議還提出,要統籌用好各類政府資金和產業基金,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先進制造;安排新增工業用地時對示范區適當傾斜;深化制造業創新發展中外合作等。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對此表示,振興制造業的首要條件就是讓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更多向實業聚集。示范區的政策指向性明確,更加有助于發展制造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
當前,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當前中國制造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金融支持力度與核心技術兩方面,而示范區的建設將吸引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尤其將使得民間投資在制造業領域的投入有所增加,產生集聚效應,有助于解決制造業投資不足導致的創新乏力,推動制造業盡快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劉英說道。
談及如何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劉英建議稱,示范區應著力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先行先試:一是建立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制度機制,對創新、創業尤其是研發企業在投貸聯動、長期資金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全面支持和保障制造業的發展;二是不斷推進負面清單制度的實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潛力;三是在放管服方面進行創新,在商事制度改革上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