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在2017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PVCEC2017)領軍者論壇上,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光伏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形成較大規模并不斷走向國際化,在裝機規模、發電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領先地位,行業發展前景看好。未來通過技術進步、市場化機制創新等,我國光伏發電有望在2020-2025年擺脫補貼依賴,實現平價上網目標。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應用規模迅速擴大。2013年以來,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連續四年穩居世界第一,2016年新增裝機占全球新增裝機的40%以上,從2015年起,我國光伏發電總裝機穩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光伏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會長王勃華在大會開幕式上介紹,從制造端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生產規模均大幅增長,同比增長率分別達17%、44%、50%和43%;從應用端看,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市場再次受“6?30”搶裝潮影響,規模擴充強勁,6月份單月裝機量達13.15吉瓦,1-9月新增裝機約42吉瓦,同比增長近60%,截至9月底累計裝機量約120吉瓦。
據此,我國目前已超額完成“到2020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0吉瓦以上”的發展目標。業內預計今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有望突破50吉瓦,對于未來三至五年的行業發展前景,多數人士依然看好。
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立友認為,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雖然規模擴張很快,但目前整個光伏在我國發電比例里面還只占到約1%,而國家能源局提出“到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的目標,從這個比例上看,我國光伏發電仍有成長空間。
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副總裁曹博表示,在市場廣度上,現在光伏產業已經有足夠的市場寬度,當市場足夠寬廣的時候,其需求將是樂觀的。在技術提升方面,整體上我國光伏技術也已開始自發更新迭代發展,其成本的下降不會停止,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未來光伏業發展前景樂觀。
楊立友認為,我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將能很快實現,最快可能是2020年,最慢也就是2025年。依據是當前我國光伏業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均已形成規模;同時,每一環節仍有技術進步空間,為成本進一步下降提供了空間;其他非技術性的包括融資成本等,在未來有關政策更穩定、更完善以后,也都可以降下去。
近年來,我國光伏先進技術產業化開始加速,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介紹,黑硅技術、PERC、N型電池技術成為當前電池片企業技術改革主流方向,HJT電池開始加速產業化,組件環節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也在加速。成本及價格方面,2012-2017五年間,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成本均下降近一半,為光伏平價上網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此外,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毛利水平出現分化。上下游硅料、硅片、原輔材、電站等企業毛利較高,電池、組件企業毛利則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光伏產品價格還有下降空間。
華為網絡能源產品線副總裁、智能光伏業務部中國區總經理曾偉勝表示,解決補貼的問題,實際上是“降成本”和“提收益”的問題。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降,因為要確保產品質量這一基本前提。那么如何“提收益”?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電量的提升,二是智能化運維水平的提升,三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整個系統效率得到提升。光伏行業想要實現降成本、擺脫補貼依賴,需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鵬認為,光伏業要實現“去補貼化”,還有賴于未來政策方面的調整,因為目前我國光伏企業額外需要承擔的包括土地成本等太高。此外,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也會倒逼行業加速技術創新升級,這也將一定程度上幫助推動光伏行業2020年達到平價上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