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今年年初,因涂附磨具原材料、能源、用工價格上漲以及環保治理費用增加,給行業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困擾,涂附磨具分會專門召集國內13家制造企業,在鄭州召開會議,分析形勢,研究應對措施。會上王明遠秘書長匯總了涂附磨具制造企業面臨的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原材料與輔助材料價格及人工費用和物流費用均大幅增長;二是國家嚴厲的環保治理措施對企業的沖擊,一些企業包括原材料企業停產或限產;三是制造領域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及由此導致的市場過度競爭還相當嚴重。這些綜合因素迭加起來,使涂附磨具制造企業面臨空前的壓力。砂布大卷受漲價因素影響,成本大幅增加,企業深受困擾。會議一致認為,隨著國家對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涂附磨具生產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的趨勢,保護環境是企業應盡的義務,做有利潤的產品是企業的本質要求。
目前,10個月過去,這些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如原材料價格的漲勢并未得到遏制,企業仍深受困擾。
從原材料價格方面來看,幾大主材布、膠、砂、紙等均全面上漲:
1、涂附磨具用紙及包裝物價格:9月11日,國內最大瓦楞紙箱原紙企業玖龍紙業宣布提高瓦楞紙箱原紙的價格,這是8月份以后的第4次提價。瓦楞原紙的價格暴漲了七成。海龍牌??垵q600元/噸,其他??垵q500元/噸,50、70克芯紙漲600元/噸,其他芯紙漲500元/噸。據某紙板廠高管透露,目前175克原紙價格已突破6000元/噸。受此影響,包裝紙箱上漲40%,包裝紙上漲20%以上。進口紙基也上漲了15%。
2、磨料價格:由于石墨電極價格成倍上漲,由去年8千多漲到1萬多,又漲到5萬多;鋁礬土礦限開采,價格每噸上漲近300元;原煤限開采,致使電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導致棕剛玉價格上漲18%;白剛玉上漲22%;單晶剛玉上漲12%;黑碳化硅上漲7%;綠碳化硅上漲10%。另外長石粉上漲25%。
3、棉花、化工纖維及涂附磨具用基布:數據顯示,國內棉花年生產量在 2007年峰值突破 760 萬噸后,產量開始步入下行通道,2016 年棉花年產量534.30 萬噸。今年一季度起,棉花價格出現上漲趨勢。加上6月份滌綸短纖市場價格走強,從7678元/噸到10月中旬8825元/噸,也造成基布價格的上漲。聚酯布、混紡布、純棉布平均上漲7%。
4、化工原料及膠粘劑:在史上最嚴環保政策的影響下,苯酚由最低的6700元/噸,一路漲價到現在的7900元/噸;甲醛由最低時的1300元/噸漲價到1600元/噸,直接導致涂附磨具用各型號酚醛樹脂漲價600-1000元/噸不等。酚醛樹脂上漲5%,丁苯膠乳上漲23%。隨著各單位環保改善措施到位,環保的投入平穩加大,各單位產能會逐步釋放,未來原材料生產廠家和各個涂附磨具生產廠家的供求會趨于平穩,但價格的變化主要會受市場的需求變化影響,在當前全球經濟小幅增長的大前提下,原材料價格還會緩步上漲。
5、其它成本:物流運輸費增長20%以上,人工工資增長10%左右。
面對原材料漲價及生產成本的增加,研磨行業企業紛紛調整經營策略,予以積極應對。據了解,固結磨具行業企業已經普遍上調了產品價格,普通磨料砂輪的漲幅在2%-25%之間,金剛石系列砂輪上漲20%、CBN系列砂輪上漲20%。個別涂附磨具企業也相應上調了產品銷售價格,但整體調整不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價格的上漲與下跌,主要由供需關系決定,當企業成本上升,供給側減少了,價格自然就會上漲,這是市場規律所決定的。
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企業和行業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從企業層面來講,原材料的上漲,對那些管理上更科學,更精益,更高效的行業優質企業來說未免不是難得的機遇。這些企業的產品結構較為合理,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且產品具有一定的技術壁壘、不易復制,在價格方面具有優勢和競爭力。相反,原材料的上漲也會加快低端劣質企業的淘汰速度,對于管理依舊粗放的、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企業或許就是災難。前期,由于涂附磨具市場需求大、進入門檻低,一些企業原本就是依靠低價競爭的策略以微薄的利潤苦苦支撐,在當前的形勢下,真是沒有訂單愁,有訂單更愁,原本就微薄的利潤被上漲的材料成本全部吃掉,日子會更加難過。
面對當前形勢,各企業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改革,原材料價格不可能再回到從前。準確判斷形勢,順勢而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是我們行業目前的首要任務。行業各企業應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體制機制、運行模式和發展戰略大范圍地進行動態調整和創新,將舊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符合當前時代要求的新模式,就是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從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
同時,國家對大氣污染和環境的治理是強制的、剛性的,保有清山綠水藍天是國家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對此我們在受益的同時,不能再抱任何僥幸心理。治理三廢,環保達標,綠色生產是今后辦企業的基本條件和前提。對于不達標的企業,該整改的整改,該投入的投入。相應地,成本上升了,產品該調價的調價,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和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