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入冬的氣溫很容易讓人手腳冰涼。但在貴州開陽三環磨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高大的冶煉爐里爐火正旺,工人們不時把漆黑的原料鏟進爐里,待不一會兒就能熱出汗來。
“這爐燒得可不是煤,而是電,所以,剛剛投進爐里的黑色細粒并不是煤,而是鐵屑,在冶煉中起到置換作用。”公司總經理陳君華介紹說。
在整個車間共有四臺大冶煉爐,只有一臺在正常運作。在其他三臺處于熄火狀態的冶煉爐里,同樣有不少工人在忙碌著。“我們正在對這三臺冶煉爐進行技術改造,而現在正在工作的冶煉爐則是在10月份剛剛完成技改。”陳君華說。
據介紹,由于冶煉爐是以電為能源,導電材料是必需品之一,甚至在整個產品成本中占到三分之一的比重。然而,今年年初,冶煉用的石墨電極從每噸萬余元一路猛漲到五六萬元,成本的急劇增加迫使企業不得不進行技術改造。
技術改造意味著投入的增加,這對于磨料類傳統產業而言,不能不算是個難題。
陳君華介紹,三環磨料生產的是加工磨具的原材料。磨料廠大多規模小、較分散,很難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使得目前很多磨料廠大多使用傳統工藝。
以冶煉技術為例,磨料行業的核心技術是冶煉技術。目前,冶煉技術主要有三種,即固定法、傾倒法和流放法。其中流放法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冶煉技術,作為省內最大的磨料生產企業,三環使用的就是該項技術。
早在去年,三環就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的稱號,今年又獲得開陽縣“千企改造”工程先進企業稱號。
從6月份開始,第一個冶煉爐的改造正式提上議程,通過對冶煉爐進行改造,原來的石墨電極被替換成自焙電極,約400萬元的改造經費換來的是成本降低了約三分之一。目前,剩余冶煉爐也開始了改造之旅。
“另外,雖然冶煉爐能源是電,但是在冶煉的焙燒脫水環節,也需要用煤炭經過煤氣發生器生成一氧化碳,用作冶煉原料,這是我們所有生產環節中唯一使用到煤的。但很快,這個唯一的‘煤炭環節’也將被天然氣所取代。”陳君華補充道。
三環磨料已經投入百余萬元進行天然氣管道建設。完成后,每天約20噸的煤炭將被完全替代,同時,生產成本會大大降低,生產的安全系數大大提升,污染排放也大幅減少,是一舉數得的創新舉措。
得益于技改和創新舉措的大量應用,去年,三環磨料產量為4萬噸,產值為2億元;今年的產量則能達到6、7萬噸,產值約為3億元;到明年,該公司新建的兩臺大容量冶煉爐投入使用后,總產量可達到12萬噸,產值約為10億元。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和基礎性產業,更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主戰場。為振興工業發展,前不久,開陽縣出臺了“十三五”工業倍增計劃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方案。
在方案中,三環磨料也被提及。方案中提到:“積極為三環磨料公司上市創造條件,促進年產20萬噸棕剛玉、10萬噸空心剛玉系列特種材料的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