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濟南市科學技術局發布《2018年濟南市科技發展計劃編制指南》。該指南指出,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國家、省、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實現“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發展目標,依據《中共濟南市委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南市“四個中心”建設指標體系三年行動綱要和2016年目標任務的通知》(濟發〔2016〕2號)和《濟南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制定2018年濟南市科技發展計劃編制指南。指南包括總體思路、2018年科技計劃總體框架、科技計劃的支持重點、支持領域、項目的申報與管理和項目立項六個部分。其中氧化鋁微晶陶瓷磨料作為新材料領域重點項目獲指南支持。全文如下:
各縣區、高新區科技局、財政局,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現“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發展目標,現將《2018年濟南市科技發展計劃編制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印發給你們,請做好學習和宣傳,并按照要求,認真做好項目申報工作。
市科技局受理處室聯系電話:
科技規劃與資源配置處 66608803
政策法規處 66608820
科技成果與產學研合作處 66608819
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 66608805
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處 66608812
科技園區發展與創業促進處 66608801
科技服務業處 66608809
附件:《 2018年濟南市科技發展計劃編制指南》
濟南市科學技術局、濟南市財政局
2018年1月12日
2018年濟南市科技發展計劃編制指南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國家、省、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實現“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發展目標,依據《中共濟南市委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南市“四個中心”建設指標體系三年行動綱要和2016年目標任務的通知》(濟發〔2016〕2號)和《濟南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制定2018年濟南市科技發展計劃編制指南。
一、總體思路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以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對標“1+454”工作體系,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需求引領,問題導向,突出重點的原則,大力實施開放、融合、聚焦三大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提供強力科技支撐。
二、2018年科技計劃總體框架
(一)創新發展計劃
1、企業創新研發專項
(1)領軍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
(2)小巨人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
2、社會發展專項
(1)社會民生專項
(2)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
(3)科技特派員計劃
3、軟科學計劃
4、公共技術支撐平臺與孵化器建設專項
(1)科技創新成果交易服務平臺
(2)公共技術支撐平臺建設計劃
(3)海外孵化器、海外研發機構建設計劃
(4)眾創空間建設計劃
5、科技金融專項
(1)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設
(2)科技銀行、科技擔保風險補償金
6、知識產權專利專項
(二)濟南市推進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政策
1、重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2、國內外高校院所在濟研發機構、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建設
3、技術轉移、轉化扶持專項
其他詳見《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南市推進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政策的通知》(濟政發〔2016〕20號)。
(三)中小微企業創新券
1、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創新券
2、活動券
3、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創新券
4、金種子企業培育創新券
5、人才引進跟蹤支持創新券
6、科技創業企業創新券
三、科技計劃的支持重點
1、企業創新研發專項
(1)領軍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支持對象為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圍繞全市確定的重點產業、優勢特色產業、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水平高,對促進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產業競爭能力有重大帶動作用,有望列入國家和省重大科技計劃的項目。支持項目所處階段應至少達到中試水平,能較快實現商業化和產業規模化。適用于企業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軍民融合(含消防)和國際合作項目。由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以下簡稱“高新處”)、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處(以下簡稱“農社處”)、科技成果與產學研合作處(以下簡稱“合作處”)分別組織管理。
(2)小巨人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支持對象為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通過支持有望3年內年銷售收入達到1億元以上的高成長型企業。適用于企業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軍民融合(含消防)和國際合作項目。項目由高新處、農社處、合作處分別組織管理。
2、社會發展專項
(1)社會民生專項:旨在通過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解決社會民生領域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支持對象為有較高創新水平、較好經營業績、較強組織實施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和通過專項實施在城市發展、節能環保、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能產生較大影響的項目。由農社處組織管理。
(2)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支持對象為濟南市域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包括省、市、區縣、鄉鎮、駐濟部隊公立和民營醫院等,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分為一般項目和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重點支持研究內容基本完成的項目,鼓勵臨床技術創新和研發,以及臨床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和成果轉化。重點項目重點支持申報單位充分發揮國家、省臨床重點專科等優勢特色專科在重大疾病、疑難病防治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醫學科研方面的綜合優勢,圍繞臨床關鍵技術和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開展攻關。由農社處組織管理。
(3)科技特派員計劃:旨在推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應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支持對象是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科技人員,當地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人員以及農業企業、專業協會和合作社的技術人員。由農社處組織管理。
3、軟科學計劃
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與山東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泉城的要求,結合我市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開展相關重大問題研究。支持對象為能夠綜合運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多門類、多學科知識開展軟科學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由政策法規處組織管理。
4、公共技術支撐平臺與孵化器建設專項
加快公共技術支撐平臺與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加大重點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構建力度,為創新創業提供優良環境。支持對象是駐濟高校及科研單位、各縣區、高新區以及企事業單位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在園區、基地、企業建設的具有創新服務功能的專業技術平臺與創業公共服務功能的孵化器。由科技園區發展與創業促進處(以下簡稱“園區處”)組織管理。
(1)公共技術支撐平臺建設計劃:旨在提升我市公共技術服務能力,為產業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創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以科技資源集成開放和共建共享為目標,通過整合、集成、優化科技資源,完善相關基礎條件建設,提升公共技術服務能力。優先扶持特色鮮明、管理高效、服務體系健全,能夠為小微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2)海外孵化器、海外研發機構建設計劃:包括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支持計劃、海外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計劃。旨在加強孵化器品牌建設,整合創業孵化資源,打造創業服務產業鏈,推動我市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打造面向海外科技創新、招商引資、開放合作的平臺,支持具備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在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建設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海外研發機構,借助海外技術人才優勢快速提升企業技術水平,推動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具體要求按照《濟南市支持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和《濟南市支持海外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執行。
(3)眾創空間建設計劃:旨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載體建設,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培育打造我市經濟發展新引擎。泉城眾創空間支持計劃申報按照《濟南市科學技術局關于支持泉城眾創空間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要求執行。
5、科技金融專項
重點打造濟南區域性科技金融大廈(平臺),引導形成機構集中、資源集聚、政策聚焦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按照科技風險補償金辦法,鼓勵銀行、擔保機構、保險機構、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推進國家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建設。由科技服務業處組織管理。
6、知識產權專利專項
用以鼓勵支持專利質量的提升和運用實效。突出專利質量導向,重點資助國內授權發明專利、國外發明專利、有效發明專利;突出運用實效導向,重點資助優勢企業培育、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專利質押融資、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高校院所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及知識產權維權保護等。鼓勵專業化運營、轉移轉化機構建設,鼓勵各類服務平臺建設。由市知識產權局組織管理。
7、中小微企業創新券
創新券實施按照《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濟南市中小微企業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濟政辦發〔2017〕9號)、《〈濟南市中小微企業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實施細則》(濟科發〔2017〕49號)管理。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創新券由科技服務業處組織實施,活動券由園區處組織管理,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創新券由高新處組織管理。
金種子企業培育創新券需先申報金種子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支持對象為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下中小微企業,助力大批小微企業盡快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適用于企業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軍民融合(含消防)和國際合作項目,由高新處、農社處、合作處組織管理。
科技創業企業創新券需先申報科技創業企業支持計劃,支持對象為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和高校全日制在校學生(包括各類研究生)到各類科技園區創辦、領辦的科技型企業,或者高校、科研單位為推動職務發明成果轉移轉化以單位資產、資金創辦的科技型企業。申請科技創業企業支持計劃的企業需滿足以下條件:截至申報時,企業注冊時間不超過36個月;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或全日制在校學生投資參股的股權比例不低于20%;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50萬元(高校全日制在校學生創辦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10萬元);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政策,企業產品(服務)屬于國家、省、市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由合作處組織管理。
人才引進跟蹤支持創新券需先申報人才引進跟蹤支持計劃,旨在對引進創業人才項目研究與后續開發進行跟蹤支持和資助。支持對象為經市政府或有關部門認定,“泉城5150引才倍增計劃”、“泉城產業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和“泉城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集聚計劃”引進的創業人才(團隊)在我市創辦的企業。申請人才引進跟蹤支持創新券的企業需運營良好,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經我局組織推薦新入選省級以上人才計劃的人才在我市創辦的企業,直接納入人才引進跟蹤支持計劃支持,由政策法規處組織管理。
四、支持領域
(一)電子信息
1、計算機硬件關鍵技術
加快計算機硬件前沿技術創新。重點支持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惡劣環境適應性等設計技術,突破新一代高端容錯計算、高性能計算、面向微處理器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嵌入式和高可信計算等關鍵技術的研發;以新型計算機產品為核心,在云計算領域建立適合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和市場特征的云計算技術體系,建立動態可重構的層次式異構云服務器體系結構,研制億級并發云服務器系統、EB級云存儲系統,突破異構混合計算組件的大數據系統體系結構、大數據分析處理硬件加速技術、軟硬件結合的大數據系統協同設計等關鍵技術;加快研究E級超級計算機系統及新一代工業控制計算機。
2、計算機軟件關鍵技術
研制突破系統基礎軟件(如中間件軟件、嵌入式軟件、信息安全軟件、數字內容軟件和各類云計算通用支撐平臺等)關鍵技術;研究高性能計算與服務環境、海量存儲與服務環境、高可信軟件與服務、虛擬現實與智能表達等重大技術系統;聚焦工業軟件,突破“互聯網+3D軟件”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面向應用和云計算的軟件相關的核心技術。重點研究智慧城市應用支撐工具集成技術、應用自動部署技術、應用開發協同技術等;重點研發面向新一代互聯網應用的海量數據智能化搜索、超大規模并行計算、虛擬化、服務計算、安全云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關鍵技術、海量用戶并發訪問技術、多源數據融合平臺技術、PB級大數據處理技術、百萬級行業云應用接入技術、內存計算技術、預測與智能分析技術、數據可視技術、信息開放共享及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
3、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研究
提升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等技術。重點突破安全存儲、大容量高速固態存儲控制、全閃存陣列等關鍵核心技術;在集成電路技術及產業支撐基礎上,重點支持研發碳化硅電子電力器件、微波電子器件、光電子器件等關鍵技術;研制物聯網前端夜視設備的智能芯片、傳感網核心芯片等物聯網核心產品;圍繞移動互聯網、信息家電、云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清數字電視、三網融合和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的應用需求,突破數字信號處理器/存儲器等高端通用芯片,重點開發通信網絡芯片、數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
4、新一代通信網絡關鍵技術
加快突破移動互聯網、寬帶集群系統、新一代無線局域網、量子通信技術、光通信、綠色通信等核心技術;研發光纖與無線通信相融合的綜合接入控制關鍵技術;突破高清視頻傳輸與聯網技術;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物聯網、未來互聯網及異構網絡融合技術;研究LTE/LTE-A在應用過程中無線及網絡組織的關鍵技術、網絡演進、多技術協調等技術解決方案;推動低時延、高可靠移動寬帶5G系統,移動物聯5G終端模擬器等關鍵技術與產品;重點研發新一代移動通信傳輸設備、網絡設備、交換設備、測試儀器儀表、智能天線、新型移動智能終端等產品。
5、電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關鍵技術
提升新型光電集成材料及器件的開發及產業化相關關鍵技術,重點開發對新材料的刻蝕、封裝等工藝技術;完成碳化硅材料及其晶片、磁控濺射制備氧化鋅鋁(AZO)透明導電玻璃等半導體材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加快6英寸及以上晶體生長技術和襯底片加工、外延技術研究,突破大尺寸碳化硅同質外延技術;突破碳化硅基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相關領域核心技術,實現碳化硅基IGBT混合模塊產業化。
6、信息安全關鍵技術研究
提升電子簽章技術、以PKI體系為基礎的集成性數據信息安全及管理技術等;加強國產主機系統及應用軟件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移動終端應用安全關鍵技術、云計算環境下信息安全防護技術及風險評估技術;加強密碼技術、保密技術、安全芯片技術、可信計算技術、安全智能技術、數據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管理與服務技術、數字版權保護技術、隱私保護技術等信息安全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數據隔離與交換、虛擬化安全、安全認證等支撐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應用的信息安全技術。
7、“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究
推進“互聯網+”關鍵技術及標準研發,基于互聯網開放平臺,融合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統一技術架構,統一運營管理的前提下進行“互聯網+”網絡平臺的研發。
(二)先進制造
1. 高端裝備制造。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強汽車低碳化、智能化核心技術研究。
2. 綠色制造。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 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增強企業綠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
3. 智能制造。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我市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4. 基礎制造。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強化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統稱“四基”)研發制造。
5. 服務型制造。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
(三)新材料
1. 金屬材料。重點開展鋅合金和鎂合金等高性能輕質合金材料與制品及其表面處理技術的研發,加快太陽能電池正面銀漿特種金屬功能材料的研發。
2. 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開展氣凝膠隔熱材料、氧化鋁微晶陶瓷磨料、納米纖維濾膜、高性能陶瓷材料、環保節能建筑材料、碳化硅單晶材料、大尺寸DKDP晶體材料、有機無機復合鈣鈦礦光電材料、金屬鋁-氮化鋁復合材料、耐高溫非金屬基復合材料的研發。
3. 有機高分子材料。重點開展特種有機硅有機氟單體及聚合物、耐高溫聚酰亞胺、耐低溫尼龍材料、超低VOC密封材料、高效阻燃材料的研發。
4. 復合材料以及原材料體系。重點研發高性能低粘度環氧樹脂體系、生物質石墨烯再生纖維、石墨烯改性樹脂復合材料、PBO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芳綸纖維復合材料, 加快動車組制造、汽車輕量化、高端裝備制造等復合材料的研發。
(四)新能源與高效節能
1. 風力發電。開展單機容量大型化風電整機技術研發及制造,研究風電機組及配套設備關鍵技術,開發大規模間歇式電源并網與儲能技術。
2. 太陽能。研究有機薄膜等光伏電池材料及技術,太陽能中高溫集熱材料及技術、太陽能發電與并網集成技術、太陽能空調制冷技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
3. 生物質能。研發生物質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新型生物質能源產品。
4. 地熱能。研究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及能源梯級利用技術,開展地熱尾水回灌技術和淺層地熱能建筑供暖制冷技術研究。
5. 高效節能設備。研發鍋爐窯爐技術與設備、建筑用熱泵空調技術與設備,重點研究鍋爐智能燃燒控制技術、高效煤粉燃燒技術、高效循環流化床技術等,推動燃料高效清潔利用。
6. 余熱余壓利用。重點攻克余熱余壓回收利用技術、中低品位余能回收利用技術等。
7. 研究開發建筑節能技術,研制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開展蓄冷蓄熱技術、多能復合清潔能源供熱技術和系統節能技術研究。
(五)生物與制藥
1、非糧生物質原料的生物煉制、生物能源規模化生產技術。開展木材、秸稈、玉米芯組分的精細分離與轉化等高值化利用技術與裝備研究,開發相關高值產品。研究開發以工業和農林生活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非糧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產品的共性、關鍵技術和專用設備等。開展生物質氣化技術、生物質制取合成燃料技術、生物燃料發電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
2、生物藥物。加強生物技術產品及相關技術的研發,重點研發重組蛋白的突變體、修飾體、融合體等類藥物,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藥物。加強生物技術藥物的關鍵技術研發,尤其是哺乳動物細胞表達體系的上游構建、細胞大規模培養等限制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發展的關鍵技術,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立相關技術平臺,實現基因工程抗體的產業化。
3、生物醫學工程。加強醫療器械、醫用材料、醫用設備等領域關鍵技術開發,以生物醫學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領域為重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實施人工腎、人工關節、血管支架、人工皮膚、腫瘤放療一體化設備、血液分離凈化器等一批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促進一次性醫療器械的發展,逐步形成規模較大的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4、化學藥物。在原料藥行業方面,加大自主創新,對即將到期的專利藥物進行仿制創新,提高工藝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在制劑藥行業方面重點改造抗生素工藝技術,開發疫苗與酶診斷試劑、活性蛋白與多肽類藥物和靶向藥物,研究與開發氨基酸工業和開發甾體激素、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血液替代品等,不斷推動工藝技術的升級,發展新興藥品。形成熱鎮痛類、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糖尿病類、維生素類、抗腫瘤類等制劑的規模化生產。
5、中藥及天然藥物。推廣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從源頭開始實施中藥材種植質量管理規范;開發重點中藥品種和植物藥,加強中藥品牌建設,重點發展中藥膜劑、滴丸、微丸等先進劑型,推廣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離、超臨界萃取等新技術、新工藝在中成藥研發和生產中的應用,不斷提高中藥提取、提純水平。開展中藥工藝標準化研究、標準樣品制備技術研究、地道藥材有效組分和成份的確定研究。
6、支持和鼓勵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科研項目,獨家批文或獨家生產的品種優先支持,對批文數量較多、生產廠家數量較多的品種,綜合考察品種的臨床意義、市場競爭力、藥學工藝基礎、一致性評價方案可行性等要素,擇優支持。
(六)現代農業
1、農業新品種和種質資源。開展動植物新品種的研發、引進和示范應用,加強地方特有林果、畜禽、水產、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研究開發主要農作物、林果、畜禽與水產優良種質資源發掘與共享技術,種質資源分子評價技術,動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和定向雜交育種技術,規模化制種、繁育技術和種子綜合加工技術。
2、動植物重大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研究開發新型生物農藥、生物疫苗、新型獸藥等生物制品,研制專用原料藥、獸藥新劑型、中獸藥及復方制劑等新產品。加強重大畜禽疫病高效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簡便易行、靈敏特異的診斷技術和試劑。
3、農業設施。研發高效設施化栽培、種植、養殖、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產及自動控制設施、設備及技術。研發儲藏保鮮和高檔產品加工技術。開發設施內光、溫、水、肥及病蟲害控制,脫毒苗無土化栽培等智能化控制技術。
4、農業投入品。研究開發新型保水劑、新型高效抑制劑,開發環境友好緩釋、控釋肥和專用控釋復混肥,研究開發新型生物可降解地膜及生態膜,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農藥。
5、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關鍵技術,支持地方特色型和對外出口型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
6、農業資源高效利用。開發土、肥、水、氣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等。開發可降解農用生物質新材料、新型酶制劑產品等技術與工藝。
7、開展大棚土壤改良技術研究、新型高效農用微生物制劑研究與應用、納米降解生態地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大蒜播種機研制及試驗示范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工作。
8、開展林木種質資源保存與評價研究,速生用材樹種、珍貴樹種、經濟林樹種育種研究;濕地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退耕還林建設和功能提升、城市林業與美麗鄉村建設、林業災害防控、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與評估;針對經濟林和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高價值產品少、產業鏈短等問題,開展經濟林和特色資源高值化利用研究;營造林撫育、林果采收、林副產品加工、森林災害防控等裝備制造關鍵技術;開展林業重大理論問題研究,為建設生態文明、推進林業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
9、畜牧業科技重點支持動物品種的選育與改良技術特別是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技術,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處理與綜合利用的技術的集成與示范,青貯飼用玉米、優質苜蓿等牧草種植與飼喂技術等;支持優質豬、牛、羊、雞等畜禽健康高效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畜產品精深加工及質量安全監控關鍵技術等。
10、農業水利和機械。研究開發農業高效用水、節水、雨水利用、水肥一體化、污水凈化利用等節水技術和設備。開展微灌系列技術及設備的研制與開發,組裝設施栽培節水技術體系。加強農業機械裝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開發環保、標準和智能化設施農業裝備,開發適于家庭農場智能化農機裝備及配套零部件。
(七)資源與環境
1. 大氣復合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加強重點行業污染特征形成機制研究;加強PM2.5的綜合污染控制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發;研發節能高效凈化技術與裝備,開發含氰廢氣回收利用技術;加強脫硫、脫硝、高效除塵、柴油機(車)排放凈化技術及裝備研發;重點推進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污染物聯防聯控技術研究,完善臭氧和細顆粒物空氣質量評價方法,建立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技術體系;加強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網絡體系、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體系建設及大氣污染防控預警機制研究。
2. 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研究。開展土壤環境基準、土壤環境容量與承載能力、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生態效應、重金屬低積累作物和修復植物篩選,以及土壤污染與農產品質量、人體健康關系等方面基礎研究。推進土壤污染診斷、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研發先進適用裝備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藥劑),強化衛星遙感技術應用。
3.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推廣高效用水、節水、雨水利用、污水凈化利用等一大批節水技術和設備,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開展電力、造紙、鋼鐵、化工、紡織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
4.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加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及生態紅線劃定技術研究,重點開展生物保護、生態系統恢復及景觀穩定性等問題研究,加強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研究城市生態隔離帶和防護帶示范建設,加強城市裸露土地、閑置土地、礦山等生態治理技術推廣。
5.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積極研究與推廣綠色規劃設計、綠色制造技術,大力開發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建筑廢棄物、餐廚垃圾等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設備研發,強化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共性技術研究及技術示范模式建設。
6. 加強環境風險管控技術研究。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健全環境監管體系和環保社會監督機制。
(八)醫療衛生
支持醫療衛生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鼓勵發展臨床醫療與預防醫療相結合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開展遠程診療研究,推動基層衛生事業發展。建立基于個人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分析應用系統,發展精準醫療,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1.重點病種的規范化診療技術
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等非傳染性重大疾病,系統開展發病機制研究、早期預警和診斷、疾病危險因素干預、藥物作用機制等關鍵技術研究,形成規范的臨床診療關鍵技術。
2.公共衛生及應急關鍵技術防治研究
開展重要傳染性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防治研究,加強疫情的防控、早期快速診斷方法研究。研究環境因素、職業危害和生活習慣等導致的相關疾病的預防控制。開展血液安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相關技術研究。
3.基層適宜衛生技術轉化應用
開展基層衛生服務需要的安全、有效、經濟、成熟的衛生適宜技術的轉化應用。重點研究開發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監控、預防、診療和康復技術,遠程診療和技術服務系統。
4.優生優育關鍵技術
全面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加強新生兒遺傳病預測技術、重大出生缺陷的早期篩查診斷新技術和出生缺陷防治研究。
(九)社會民生專項
1.人口健康領域。優先支持醫療大數據、智慧健康、醫養結合、基因檢測、體育運動康復器材、醫療器械、臨床醫療和轉化醫學、生殖健康、民族醫藥、遠程醫療等技術的轉化應用。
2.生態環境領域:優先支持與治霾相關的大氣污染控制和空氣質量改善、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與恢復、水務保障、生態治理與恢復、垃圾與污泥處理、固廢及危廢處置、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噪聲控制;支持城市及周邊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擴大城區綠地規模;建設綠色宜居建筑、新能源利用、建筑節能改造等節能環保技術的轉化應用。
3.公共安全領域:優先支持食品安全、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安全生產、市政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突發事件應急等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
4.公共服務領域:優先支持治堵相關的交通工程、智能化交通,改善城市交通、數字社區、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以及其他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發展領域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
(十)重大科技平臺建設
重點支持量子科技園、數創公社、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提升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1. 建設量子科技園,加快發展量子通信產業。重點開展量子通信核心光電器件研制、測量器件無關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研究、量子通信網絡應用與服務研究、量子技術標準制定和安全性研究。
2. 建設數創公社,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重點推動濟南市大數據項目包括大數據基礎技術研究、大數據交易、挖掘、整理、分析及應用,政府數據開放、大數據社會治理等基礎性研究,重點打造信用大數據、制造業大數據、交通物流大數據、金融大數據。
3.加快建設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促進企業與高校深度融合。著力聚焦新材料、先進制造、新能源、環保與節能、生物醫藥與器材、能源化工、電子與光電、現代信息等八大方向,突破技術瓶頸,取得一批技術成果,并實現轉化。
五、項目的申報與管理
2018年度市級各類科技計劃,除政策兌現項目外,均按項目庫管理有關規定執行。申報項目應符合《指南》要求。課題組人員學科、年齡應結構合理且相對穩定,課題負責人在相關專業和研究領域應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技術優勢,并具有與項目相關的研究積累和完成項目所需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信譽良好。
(一)項目申報
實行網上常年申報 ( http://119.164.252.194/prg/ )。項目按承擔單位的行政區域隸屬關系和行政隸屬關系逐級申報。申報項目單位需在濟南市科學技術局科技云平臺申報系統進行注冊,經主管部門審核后,按計劃類別要求,從網上申報到科技計劃管理系統,已注冊過的申報單位使用已注冊的用戶名直接進行申報。
(二)申報要求
1、申報主體
申報單位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獨立賬戶的企事業單位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申報單位申報時填寫單位全稱(與公章保持一致),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聯盟理事長單位為主申報。申報企業原則上應納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統計范圍,開展科技活動且有研究與開發(R&D)投入,優先支持建立了市級以上研發機構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等(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下中小微企業不做上述要求)。
2、申報數量
一個申報單位只能選擇申報計劃框架中一個類別項目。企業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集團可放寬到3項。
3、領軍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申報要求
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申報領軍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的企業應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較好的經營業績,申報企業上一年度銷售收入應不低于1億元,已建有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自籌資金與申請資助資金的比例不低于3:1。對注冊時間較短的新企業,條件可適當放寬,但要求申報的項目技術創新水平有較大突破、產業化規模大、投資額度高、預期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4、社會民生專項申報要求
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申報單位長期從事本領域研發推廣工作,取得了具備轉化條件的重要民生科技成果、可以技術轉讓購買并能夠惠及較多數量的民眾;已建立產學研密切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能夠調動相關資源開展工作,具有良好的項目實施條件,能夠保障項目完成與成果推廣普及。具有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各項保障措施真實可靠到位。申請單位自籌經費必須確保完成項目任務。
5、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
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一般項目采取申報人不限項申報、申報單位限項推薦的形式。申報單位推薦數量根據申報單位項目申報數量、近年項目立項數、項目驗收率等因素確定。
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重點項目采取限項推薦,省級申報單位限推薦2項,市級申報單位限推薦1項。重點項目應由正高以上職稱的知名專家作為項目負責人,優秀中青年專家作為項目組成員,通過項目實施帶動中青年專家快速成長。
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申報單位負責對申報項目的可行性以及申報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初審,并按照限定數量提供申報單位專題辦公會議紀要及書面推薦函。
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計劃申報項目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一)安全合法。所做研究與所用技術安全可靠,符合國家醫療技術、方法、方案或藥物應用的有關規定。
(二)申報人近三年內無任何學術不端行為。
6、孵化器支持計劃申報要求
市級孵化器申報按照《濟南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執行。
海外孵化器、企業海外研發機構申報按照《濟南市支持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和《濟南市支持海外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執行。
7、眾創空間支持計劃申報要求
泉城眾創空間支持計劃申報按照《濟南市科學技術局關于支持泉城眾創空間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要求執行。
8.推進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政策專項中所涉及的內容,由各主管處室按照各自出臺的實施細則分別組織實施。
9.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取消申報資格
(1)項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
(2)上一年度申報單位沒有研究與開發(R&D)活動和投入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重點服務業企業在上一年度市統計局組織的企事業單位科技活動統計中,沒有參加統計活動,或參加統計活動、但統計結果顯示研究開發(R&D)活動和投入指標為“0”的;
(3)項目承擔單位申報財務資料涉嫌造假、涉嫌套取財政資金的;
(4)已承擔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實施期滿未提出驗收申請的;未按規定要求提交科技報告數據的;最近兩年連續承擔領軍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的;
(5)主管部門所轄實施期滿的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率不足70%的;
(6)驗收過程中,項目承擔單位有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行為的;
(7)項目承擔單位有截留挪用、不按規定用途使用、騙取財政資金、揮霍浪費等行為的;
(8)同一項目或項目類似、無實際性突破,已經立項支持過的;
(9)其它不符合申報要求的情況。
10、申報單位應提供以下材料
(1)項目申報表(按照樣表格式在線填寫)。
(2)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不體現申報單位、課題組人員等有關信息)。
(3)技術查新檢索報告可作為項目實施必要性的佐證材料,不作為必要條件。
(4)上兩年度財務報表。企業應提供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注冊時間不滿一年企業提供企業自成立之日起至今的月度財務報表);事業單位提供部門決算報表中資產負債簡表和收入支出決算總表;財務資料真實性承諾書。
(5)附件。能證明企業資質及與項目有關的其他附件材料。
(三)項目申報受理及管理
1、申報受理
所有計劃類別的項目實行常年申報,常年受理。根據年度工作實際情況,設定參評項目截止時間,截止時間之前申報并符合參評要求的參加年度評審,之后申報的轉入下一立項年度。參評項目截止時間在科技計劃申報系統內另行通知。
2、項目庫管理
(1)項目申報單位在線提交項目由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后自動進入項目庫。入庫項目在專家評審前,申報單位應提交項目最近三個月的財務月度報表。項目主管部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主管處室就項目實施的基礎條件、技術水平、創新能力、項目進展、企業經營、財務狀況等方面進行考察,不符合條件的不參加評審。縣(市)區、高新區管理的項目,縣(市)區、高新區科技主管部門應與縣(市)區、高新區財政部門按照指南要求共同對申報項目進行審查把關。
(2)專家評審前由主管處室根據審核情況,依據《指南》支持重點確定參評項目。未按計劃管理要求提交項目財務報表情況的不參加評審。
(3)市科技局資源配置處負責組織財務專家或聘請中介機構對項目進行財務評審考察。對財務考察評審不合格的申報項目一票否決。
3、項目評審
項目評審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最大限度地采取異地專家網上評審與業務處室剛性指標評審相結合方式,消除人為因素對評審的影響。
評審結果確定后,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取消立項資格
(1)除中央、省、市有明確規定用于配套支持的項目外,同一年度內,已獲得政府其他產業引導資金支持的同一企業;
(2)項目主管處室考察評審否決的項目;
(3)財務考察評審不及格、提供虛假財務資料、財政與審計等部門檢查發現有問題的;
(4)其它不符合立項要求的情況。
政府產業引導資金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可通過網絡查閱《關于改進和加強市級產業發展財政專項引導資金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見》(濟政辦發〔2010〕71號)。
六、項目立項
根據專家評審、主管處室和財務考察情況,確定支持項目名單、支持方式及經費額度,按規定程序下達立項文件。
根據國家、省市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要求,2018年領軍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部分實行后補助,小巨人企業關鍵產品提升計劃實行后補助。如有新政策出臺,將按新政策調整執行。
其它國家、省要求的聯動支持等計劃項目按照國家、省相關要求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