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8月24日宣布重啟逆周期因子,引導人民幣走強。不過,從過去一周的中間價定價觀察,面臨匯率貶值壓力,市場仍未跟上中國央行逆周期調節的步伐。
逆周期因子回歸首個星期,官方確定的人民幣中間價仍連續強于市場預期均值。與彭博匯總的中間價預測數據比較,上周官方中間價平均每天偏強幅度為33個基點,其中周三最少,僅偏強4個基點,周五時偏強幅度達69個基點。
自8月9日以來,中間價已經連續17交易日強于市場預期。在多數預測人士已加入逆周期因子的情況下,官方中間價仍偏向預測區間強端,顯示中國央行或有意利用逆周期因子,對市場貶值波動進行更強有力的過濾,以保持雙邊及籃子匯率穩定。
從匯率表現來看,8月24日中國宣布重啟中間價因子,在岸人民幣當天夜盤即走出了本次政策變動帶來的絕大部分升幅;上周在匯率重新接近6.80元后,交易員反映客盤購匯重新偏多,周三、周四均出現貶值,價格回落至6.84元附近后重新有客盤結匯出現。
這種市況體現出,客盤整體并未明顯改變“低買高賣”的區間交易心態,對抗貶值壓力需要中間價進行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調整--上周五中間價明顯偏強之后,境內外人民幣一度大幅上漲,彭博模擬實時CFETS籃子指數顯示,籃子匯率當時收復了93整數位。
“令人擔心的是,第二次使用逆周期因子的效果,可能會比第一次要差,”麥格理集團策略、固定收益和外匯主管Nizam Idris說,逆周期因子抑制了人民幣貶值幅度,換個角度來看無異于通過改善價格來補貼購匯行為。
太平洋(2.26 +0.00%,診股)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肖立晟在上周報告中寫道,按官方說明的時點來看,8月份引入逆周期因子后“基本對沖了收盤價的影響,籃子貨幣對中間價變動的貢獻率達到65%”;下一階段,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又會重新“窄幅盯住籃子貨幣”的匯率體制中。
如果后期客盤購匯仍然偏多,提高人民幣雙邊和一籃子匯率維穩難度,央行或許仍面臨祭出更多維穩工具的壓力,包括必要時動用外匯儲備。
Nizam Idris說,使用逆周期因子有可能難以阻擋更多購匯,這也是外匯干預的難題之一,只能說從邊際上能起到防止恐慌性購匯的作用。“央行當下只能每種工具都使用一點,直到貶值壓力減小、步伐放緩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