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從8月22日至9月11日,短短21天時間,山西、福建、貴州、天津、浙江等15省市紛紛公布一批向民間資本推介的重點領域項目清單,總投資規模達8408.5億元,項目主要涉及交通、水利、環保、旅游等領域。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而民間投資始終是代表經濟活力的主要觀察窗口。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盡管有所回升,但仍然面臨再度回落的風險,因此各地推出促進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充分說明穩定民間投資具有穩定實體經濟的重大意義。
黃志龍表示,當前,民間投資增長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首先是中國經濟的各行業整體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這是制約民間投資增長最主要的挑戰;其次是民間投資在部分行業或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依然偏高;再次,民營企業在整體去杠桿和金融強監管的大政策背景下,受到的負面影響首當其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目前來看,制約投資增長的除了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觀望擔憂預期外,還有高標準環保要求等因素,民營投資收益不能有效得到補償。
談及如何促進民間投資增長,黃志龍表示,一是提升民營企業的整體投資回報率,通過減稅降幅、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能源等生產要素成本,讓利于民營企業;二是降低民營企業在一些盈利前景看好的行業市場準入門檻,拓寬民間投資的投資領域,真正做到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三是當前的企業部門去杠桿,重點應是國有企業去杠桿,民營企業去杠桿已接近完成,具有加杠桿的能力和動力,因此金融機構應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加杠桿,提高對民營企業的風險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