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日本機床工業會9月11日發布的8月機床訂單額數據(快報值)顯示,時隔21個月出現同比降低。
有關專家稱,導致日本機床訂單額同比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國訂單額下滑給日本堅挺的機床銷售潑下冷水。此前,中國一直是日本機床的最大“買家”,占據了日本機床銷量的4分之一,但此次中國地區訂單額不振,給日本機床訂單帶來不小的打擊。
據了解,導致此次中國地區訂單額不振的原因并不是外界所猜想的——中國地區機床產業發展影響了日本銷量,而是面向中國電子產品代工服務(EMS)企業的訂單出現了下滑。這些代工企業在投放智能手機新機型時會大量訂購機床,但目前智能手機市場前景不明,中國企業持觀望態度,故而減少了設備投資。
另一方面,貿易摩擦也對中日機床交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日本機床工業會表示,“要問貿易戰的影響是否越來越大,事實上并未如此”。但同時也表示擔憂稱,“企業信心正在朝消極方向發展,這一點毫無疑問。必須積極關注今后如何變化”。
從這次日本訂單下滑的事件背后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制造”對日本機床具有極強的依賴性。事實上,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床生產國,但是大部分高端機床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而日本正是中國高端機床進口的主要來源。
目前,“中國制造2025”正在強有力的實施和行進,制造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風口浪尖,再加上勞動力短缺加劇等問題,高端機床在制造領域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但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7年中國高端機床國產化率大約在6%左右,而需求量大約在15%—20%。也就是說,我國存在大量的高端機床需求無法被滿足。
這些存在缺口的機床需求一方面阻礙了制造業的發展,使制造業得不到強有力的設備支持;另一方面也給日本機床“可乘之機”。長期以來,憑借著壟斷技術,日本機床企業可以恣意開價,中方則沒有過多的議價權。并且,機床的交期也必須由日方來訂。于是市場上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企業急等著機床開工,結果機床的交期被日企一拖就是兩三個月,極大延誤了生產進度,對企業形成巨大打擊。
除此之外,日本針對中國設立了諸多機床出口“禁運令”,禁止最頂尖、精度最高的機床向中國出口。同時,日本時刻在關注中國機床產業的最新動向,一旦中國在某一領域的機床生產取得突破,日本會立刻解除此等級機床的“禁運”,向中國市場大量出口性價比略高于國產機型的日本貨,搶占中國市場,從而阻止整個產業進入自我良性發展的循環。
總體而言,國產機床的高端之路道阻且長,創新與突破的過程面臨著種種問題。但是不創新就會吃虧,“落后就會挨打”。作為企業,依舊要重視創新,要敢于投入研發資金,敢于高薪聘用研發人才;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應鼓勵企業創新,把創新寫入政策、納入到GDP考核中去,以最大限度地支持高端機床的國產化,扶持機床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