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隆基股份、中來股份等光伏A股上市公司發布2018年年度業績預告。相關數據顯示,即便身為“龍頭”,其去年凈利潤相較2017年也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
根據上述上市公司就2018年業績的分析,其將凈利潤的下滑主要歸咎于“內光伏行業政策發生較大變化”或“國家進一步調整了光伏產業政策”,這使得“國內光伏新增裝機規模明顯下滑,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而盡管政策調整的初衷是“逐步推進光伏行業平價上網”,但“政策的調整短期內加劇了光伏行業的市場競爭,行業整體盈利水平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日前,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召開的“光伏行業2018年發展回顧與2019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在講話中公布的一組數據,似乎也反應了2018年中國光伏行業存在的一些變化。
《證券日報》記者據王勃華公布的數據整理,2018年我國新增裝機量超過43GW,同比下降18%。而除了裝機新增量銳減外,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產量也出現了“上半年產量顯著超過下半年”的情況,例如,去年我國多晶硅產量超過25萬噸,同比增長超過3.3%,但其中上半年產量為14.3萬噸,增長約24%,即下半年產量僅為10.7萬噸。
這一局面的出現,被業界認為主要由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又稱“531政策”)所引發。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531政策”也為光伏產業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王勃華介紹,某光伏企業組件生產成本已由2012年的74美分/W一路下降至2018年的21美分/W,其中,相對2017年的30美分/W,2018年降幅達到了30%。
今年國內市場空間
大概率好于預期
除了上述外,王勃華介紹,在我國2018年新增的43GW光伏裝機中,集中式約23GW,同比下降31%,分布式約20GW,同比增長5%。由此,我國光伏累計裝機量也在2018年底超過了170GW。
也就是說,如今我國累計裝機量已遠超2016年底,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要求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到2020年達到105GW的發展目標。
也正因為此,王勃華認為,2019年,中國市場要控制節奏。“但是中國維持一個相當體量的市場是沒有問題的,從中國的發展歷史看,一直是在超水平發展。”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可,“應該說是這幾年來我國光伏產業技術發展快,導致成本大幅下降,使得光伏的應用場景愈發廣泛,突破了規劃相對保守的預期。”一位光伏業界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相關方繼續完善政策、提升轉化效率,促進成本下降,推動平價上網,不需要財政補貼的光伏產業將實現‘斷奶’,市場化發展機遇推動光伏應用規模繼續攀升。”
事實如此,今年1月9日,相關部委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在補貼規模外支持平價、低價光伏項目建設。
就此,山東航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文磊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平價上網項目和低價上網項目不受年度建設規模限制,同時,《通知》還要求對此前未在規定期限內開工并完成建設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及時予以清理和廢止,由此,未來將涌現出的平價上網項目和低價上網項目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增量空間。”
管理層、電網
為光伏發展鋪路
除了國內,王勃華對2019年全球光伏市場前景也持樂觀態度。他分析稱,“全球100多個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變為目標;從另一個側面,跨國公司嗅覺往往最為靈敏,他們幾乎都已經制定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標,而且部分已經實現。”
有分析機構的預測,2019年國際市場將遍地開花,GW級的市場將從2016年的7個國家達到15個以上。
王勃華認為,“全球光伏主要市場為中國、日本、印度、美國,中國仍將保持穩定水平,會略有變化;歐洲市場未來將是老樹發新芽,歐盟市場預計在2019年增速將明顯高于過去,預計可達到11GW以上;新興市場也在快速崛起,由于電價持續上漲,加上存在供電不足的隱憂,2018年澳大利亞大型地面光伏將反超戶用光伏,預計2019年仍將保持在4GW以上,包括墨西哥、土耳其都在快速發展”。
而在“531政策”的倒逼之下,中國光伏企業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全球布局,特別是在2018年著力加速擴展海外市場。據CPIA統計,中國已經有超過20家光伏企業通過合資、并購、投資等方式在海外布局產能,此外,配套產品海外布局也開始增多,海外基地的產業配套能力在逐漸增強。
除此外,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介紹,2018年,全國太陽能光伏發電量約為18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已接近3%。這也意味著光伏發電消納形勢得到顯著改善,全年光伏發電利用率超過96%,例如東北電網全年光伏發電利用率高達99%,基本不棄光。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光伏發電的棄光率,已從2015年的超過10%降至2018年的3%左右。這意味著,政府、電網等正在從技術、管理和市場機制等方面努力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同時,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為代表的一批政策,從電力消納、土地等角度著力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的非技術成本,通過與電網簽訂長期購電協議、參與綠證交易等保障了平價、低價上網試點項目的收益,同時在市場化交易、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光伏平價、低價項目給予支持。而這些,都將為2019年的光伏市場注入生機。
相關閱讀:強強聯手 新光伏巨頭將誕生?
1月21日,天業通聯發布《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暨關聯交易預案》,公告顯示,天業通聯擬以75億元的估值向晶泰福、其昌電子、深圳博源、靳軍淼、晶駿寧昱、晶禮寧華、晶仁寧和、晶德寧福、寧晉博納發行股份購買其合計持有的晶澳太陽能 100%的股權。
本次交易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完成后,晶澳太陽能的全體股東將成為上市公司股東,天業通聯的控股股東變更為晶泰福(持股59.73%),實際控制人變更為靳保芳。
打響光伏中概股“回A”第一槍
由于A股市場有更加友好的融資環境,而且光伏企業在A股有更高的估值,先前在美股上市的眾多光伏企業都開啟了回歸A股之路。其中就包括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太陽能等老牌光伏企業。除了美股,近年來也有多家港股光伏企業期望回歸A股,比如計劃將光伏材料業務分拆A股上市的保利協鑫,比如不久之前宣布私有化計劃的漢能薄膜。可以說,光伏企業回歸A股上市已經漸漸成為一種趨勢。
而相對于其他企業,晶澳太陽能的回A之路初期坎坷不斷,但是卻后來居上,打響光伏中概股“回A”首槍。
據了解,晶澳太陽能實控人靳保芳曾定下目標,計劃加快企業從國外資本市場回歸國內的速度,力爭在2-3年內實現2家公司上市。在這樣極具魄力的領導人的帶領之下,晶澳太陽能私有化成功之后便迅速開啟了借殼上市之路。
2018年7月17日,晶澳太陽能宣布正式從納斯達克退市;2018年7月23日,天業通聯公告擬購買晶澳太陽能100%的股權,構成借殼上市。2019年1月21日,天業通聯擬收購晶澳太陽能 100%的股權。
從退市到借殼,只用了6天時間,晶澳太陽能的速度令人咋舌。而在短短半年之后,晶澳太陽能的上市之路就已經得到巨大突破。相信不久的未來,晶澳太陽能就將以一個新的面目出現到人們眼前。
強強聯手
據了解,天業通聯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57億元,同比增長10.5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17萬元,同比增長10.22%。2018年前三季度,天業通聯實現營收2.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44.1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1.74%。
從財報來看,天業通聯近兩年業務經營狀況良好,凈利在2018年甚至出現了大幅增長。
而作為光伏行業龍頭企業之一,晶澳太陽能是業內少有的覆蓋了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及光伏電站等光伏全產業鏈的巨頭之一。數據顯示,晶澳太陽能2015 年、2016 年、2017年及 2018 年三季度,晶澳太陽能未經審計的合并營業收入分別為 140.19 億元、169.40 億元、205.50 億元和 147.68 億元。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5-2017 年晶澳太陽能電池組件出貨量連續排名全球前五位,2017 年達到全球第三;2015-2017 年晶澳太陽能電池片產量則連續位居全球前二位,2017 年為全球第二。其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及強大的競爭實力有目共睹。
由此可見,晶澳太陽能此次借殼上市與一般的借殼上市似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被“借殼”的上市公司都是主營業務出現虧損、資金鏈出現問題的企業,為避免破產命運只得“賣殼求生”。而結合天業通聯的財報表現可以發現,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經營狀況良好,盈利能力也較為樂觀,不是一個處于困境之中的企業。
對于天業通聯來說,通過本次交易,上市公司將注入盈利能力較強、發展前景廣闊的光伏行業優質資產,從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增強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提高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
而對于晶澳太陽能來說,晶澳太陽能借殼上市成功之后,將可以運用 A 股資本市場平臺實現融資、并購整合功能,提高資本實力、品牌知名度,進而快速擴張企業規模,確定行業優勢企業地位。
在理想狀況下,對于天業通聯和晶澳太陽能兩家企業來說,此次借殼上市將是一次雙贏的、強強聯合的交易。而兩家企業的重組合作,或將誕生一家新的光伏巨頭。
新光伏巨頭將誕生?
重組之后的企業還叫天業通聯嗎?他們未來是專注于光伏業務,還是保持原有業務?這些都還是未知數。但是對于晶澳太陽能來說,在光伏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國內光伏產業平價上網即將實現的大背景下,他們一旦成功借殼上市,就將迎來全新的發展局面。
據了解,在市場方面,晶澳太陽能很早就樹立了全球化的發展戰略,在緊盯中國、美國、日本、歐洲和印度等主要市場的同時,也在積極布局東南亞、拉美、中東及非洲等新興市場。晶澳太陽能在國內外擁有多處生產基地,布局在河北、江蘇、上海、安徽、內蒙古、越南、馬來西亞等地,產品足跡則遍布歐美、日本、印度、東南亞、拉美、中東及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技術方面。晶澳太陽能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技術研發體系。截止 2018 年 9 月,其單晶常規 PERC 電池量 產 平 均轉 換 效 率達 到 21.70% ,新近導入量產的第二代 PERC 電池(SE-PERC)的平均轉換效率為 21.90%,常規多晶硅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可達 18.60%;其標準 72 片單晶 PERC 組件的主流功率可達 370-380W;標準 72 片多晶電池組件的主流功率可達 330-335W。無論是電池的轉化效率還是電池組件的功率,這兩個核心指標均達到了光伏領跑者計劃的指標要求,并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根據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2019年將是光伏行業的“無補貼元年”,未來光伏行業的非技術成本、融資成本、接網成本都將得到降低,光伏市場有望在2019年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在這樣的情況下,本就實力強勁的晶澳太陽能在借殼上市之后可謂是“如虎添翼”,有望在新的市場格局下占得先機。如此一來,借殼上市之后的晶澳太陽能有望更進一步,成為光伏新時代的光伏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