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表現受到疫情較大影響。
3月27日上午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107億元,同比下降38.3%。記者注意到,這是時隔一年后,工企利潤數據再次出現“兩位數”下降。
從歷史數據上看,上一次我國工企利潤出現30%以上的降幅,還要追溯到2009年1-2月份。當期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7.3%。而此次工企利潤的降幅,又明顯超過2009年1-2月的數據。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張衛華解讀稱,今年以來,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形成嚴重沖擊,工業企業利潤明顯下降。
5個行業利潤降幅超六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歷史數據看,自2019年1-2月起,中國規上工企利潤數據就進入了同比下降通道,2019年中,該指標降幅曾一度收窄。
不過,由于今年年初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工企利潤數據再次走低,降幅創下多年來最大值:分項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只有4個行業(煙草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其它37個行業利潤總額全部減少。
而在這37個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降幅最大,達到87%;此外,汽車制造業下降79.6%,還有3個行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利潤降幅超過六成。
對于1-2月工企利潤數據大降的原因,張衛華解讀稱,一是工業生產銷售顯著下降。為有效防控疫情蔓延,今年全國春節假期延長3天,20多個地區推遲10天開工復產,企業正常生產時間普遍大幅壓縮,同時2月份復工復產企業受各種因素制約,生產水平尚未恢復正常,導致企業生產銷售均出現明顯下降。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下降13.5%;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7.7%。
二是成本費用上升擠壓利潤空間。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未恢復正常,但用工、折舊等成本及各項費用剛性支出不減,同時防疫成本卻在增加。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費用為94.19元,同比增加0.85元。
3月發電量已出現明顯回升
3月27日發布的工企利潤數據指標,是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最后一項1-2月經濟運行情況數據。而這些數據都顯示,1-2月中國經濟受到疫情明顯沖擊。未來,包括工企利潤在內的各項經濟數據是否會很快出現“深V型”反彈?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3月23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撰文指出,疫情沖擊不改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大勢,1-2月份主要指標占全年總量較小,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我國有機會彌補1-2月份的經濟損失。
盛來運指出,春節在1、2月份,春節前后約有20天企業生產活躍度不高,加上部分寒冷地區不宜施工,導致1-2月份農業、工業、投資、貿易等主要指標占全年比重較小。通常下半年經濟總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我國有機會彌補1-2月份的經濟損失。
此外,不少先導數據也顯示,進入3月,包括工業在內的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正在顯著恢復:3月17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3月16日調度發電量達178億千瓦時,明顯高于2月底的162億千瓦時,上升9.9%。
她還介紹,從電網企業監測的用電情況看,有色金屬行業用電量已達到去年正常水平,醫藥、化工、電子行業用電量已恢復到正常水平的九成以上,鋼鐵、機械、紡織行業用電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
張衛華也表示,當前,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達產進度逐日加快,經濟社會秩序正在有序恢復。下階段,隨著全國上下繼續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企業復工復產進程加快,疫情造成的短期沖擊將逐步緩解,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