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天(19日)是人民銀行“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一周年。一年中,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環境出現了急劇變化。調節收支、預防通脹、控制熱錢,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承載著巨大壓力正...
昨天(19日)是人民銀行“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一周年。一年中,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環境出現了急劇變化。調節收支、預防通脹、控制熱錢,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承載著巨大壓力正在艱難推進。如何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力求使可能發生的負面影響最小化依然是堅定的奮斗目標。
自去年6月19日匯改重啟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已達到5%。除央行主動調整外,國內通脹在推動匯改中亦扮演了重要角色。與新浪財經對話的專家認為,匯改步伐可以更快、更大一點,而需要重視的風險之一則是熱錢的涌入。
對貨幣決策部門而言,比升值幅度更重要的,還是在適當時機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央行曾表示要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周小川也公開表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不斷演變和完善的過程。
匯改成績:人民幣升值超5% 促進企業升級轉型
這一年來,人民幣匯率再度表現出加大的波動性,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繼續其升值進程,總計升值幅度達5.4%僅,2011年以來,人民幣已升值超過2%。人民幣匯率愈加顯示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特性,而非單一盯住美元匯率,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正逐步向真正的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邁進。
二次匯改對股市將構成支撐。近期各部委一系列密集的行動表明,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之一,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正在尋求突破。此次沒有采取一次性重估幣值的做法,具有“調結構”方面的政策意義,人民幣匯率將繼續按照緩慢漸進的方式升值。
2005年7月以來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成效顯著,匯改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較小,緩解了匯率和國際收支失衡,明確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方向,也給外向型企業的升值轉型留出了時間,銀行業資產質量保持良好。
推進二次匯改或利于抑制資產泡沫
目前,全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發出紅色警報,如果中國政府能夠及時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和漸進加息政策,那么當前瘋狂的地產泡沫將無以為繼,并且隨著逐步加息,地產過熱將逐步緩和下來。
周小川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經濟體,人口也多,經濟規模也大,因此匯率調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國內的價格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相對于小國開放型經濟來講,這個影響并不是那么大。匯率政策和匯率改革還是要堅持“三性”。
改革2005年開始的匯改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較小,且有利于控制通脹,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服務業比重,促進出口型企業的結構升級,增加消費支出,提高勞動者實際工資,促進國內市場發育,這些都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所重點追求的。
匯率變動再快點再靈活點
我們需實事求是,未雨綢繆,采取行動,盡早做好科學應對準備。正如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所說,計劃生育政策要兼顧當前和長遠,科學研究、認真評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計劃生育的政策。
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善宏觀調控能力。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提高定價能力,促進市場定價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逐步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的價格,盡量避免銀行產品的過分交叉補貼,實現各類產品的市場化定價。
來源:一大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