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前世界銀行高級經濟顧問、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客座教授Célestin Monga博士在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發表了評論文章。
文章認為,盡管當下服務貿易炙手可熱,但是對于許多國家來說,制造業不可拋棄,服務業可以也必須等待一個合適的繁榮時機。
發展服務業需要技能基礎
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全球各國,尤其是一些近幾十年來驅動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對于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追求正愈發強烈,尋求實現發展戰略從工業化向服務業轉型。
新技術使越來越多的服務可以像商品一樣被生產和銷售。加上5G網絡和云計算等新技術正在分化服務流程,為外包流程中高工資和高成本的部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些經濟學家甚至建議低收入經濟體完全越過制造業發展階段,直接從傳統農業轉向服務業。
實證研究顯示,自2000年以來,尤其是最近十年,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制造業貿易。加之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斷裂,使得許多國家將服務業視為最合適的增長和就業引擎,因為服務可以被廣泛數字化,且不容易受到海關和物流障礙的影響。
但是,這種盲目相信服務業主導增長的觀點可能是一種危險的錯覺,其論據存在著嚴重缺陷。
盡管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服務業占據了GDP的75%和全部就業的80%,但從全球視角來看,當前全球服務貿易額僅占制造業貿易額的三分之一。
發達經濟體的服務貿易占比較大,是其產業升級和結構改革過程中的合理步驟,也反映了發達經濟體靠近技術前沿、具備高技能勞動力和金融資本等比較優勢。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則是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因此它們不應該在沒有技能基礎作為支撐的情況下,去模仿發達經濟體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增長戰略。
貿易未曾衰落
過去十年間,貿易占全球GDP比例的下降趨勢應該被正確地看待。研究表明,1800年以來,盡管世界貿易經常出現暫時性回落,但整體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貿易和全球化讓世界各國更加富裕,并將持續作為實現繁榮與和平的最可靠途徑。
時至今日,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仍然是制造業,而非服務業。誠然,高科技創新正在模糊實體生產和數字生產系統之間的界限,也在重塑傳統意義上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界限。
但是,這些變化并沒有改變工業在經濟繁榮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數字革命帶來的是全新的機遇,用創新來提高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表明,1991至2018年間,全球制造業附加值的年增長率維持在3.1%左右,超過了GDP的增長率。而制造業在全球GDP增長中的占比也從1990年的15.2%增至2018年的16.4%。
此外,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取代人類勞動力,人們擔心工業將無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這僅僅是一種推測。
事實上,盡管自動化將會消除一部分工作崗位,但它也同時在創造技術含量更高的新行業和新崗位。而且,技術進步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所導致的負面影響,比如失業率增高和不平等加劇等,是可以被完善的公共政策所抵消的。
工業化發展亦需策略
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實際上恰恰反映了這些經濟體的工業化策略沒有能夠適配其本身的比較優勢。技能水平較低的服務業確實可以幫助很多人脫離極端貧困,但這不是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可靠引擎。
不能否認,由于各國之間勞動力成本的差異,可交易的商業服務能夠促進基于服務業的全球化。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份紅利只有在他們提高自身人力資本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而一個國家整體人力資本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同樣地,機器人、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高端數字技術的出現,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比如遠程醫療,遠程機器人等。但是這些領域尤其需要高技能工人,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結構和教育水平則阻礙了其勞動力在這一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倡導人力資本薄弱的經濟體追求跨越式發展,只會導致更嚴重的貧困。
因此,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來說,工業化仍然是實現發展的主要途徑。各國應在提高工業生產力的同時,穩步發展技術,推動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尋求在全球經濟中獲得具備競爭力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