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大循環”這個問題特別熱。
其主要原因是我們國家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政策,那就是“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所謂“國內循環”,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國內生產、國內銷售。這種循環早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鮮事。
那么這一次的提法新在哪里呢?一個是“大”,一個是“主體”。所謂“大”,講的是廣度;所謂“主體”,講的是深度。也就是說,在廣度上、深度上與以往大不一樣;以前沒有覆蓋的地區、沒有覆蓋的市場這次要全覆蓋;與此同時,還要加大在國內市場所占的比例,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于是有人問,這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政策將會為中國汽車產業帶來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呢?在這里略作分析。
先說機遇,主要有兩個:
一是為自主品牌整車邁向中高端帶來了新機會。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人的民族熱情空前高漲,這種氛圍有利自主品牌汽車的銷售。過去,中日關系因釣魚島問題不好的時候,日本車就會受到一些抵制,就不太好賣;中韓關系因薩德問題不好的時候,韓國車銷售也受到過影響;現在,中美關系越來越僵,美國車像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的產品自然也不會好賣。留下的空間給誰呢?自然會給包括自主品牌在內的其它品牌。
另外,自主品牌近些年產品確實進步也很快。在傳統燃油汽車領域,進一步拉近了與跨國汽車公司之間的差距,而且已超越韓系車,接近美系車,下一步主要的新對手是德系車、日系車;在智能電動車領域,客觀地講,表現突出的幾家其產品比大多數跨國汽車公司做得還要好。現在主要缺的是品牌認知度,而目前這種氛圍恰恰給了他們一個難得的機遇。
二是為自主品牌零部件開拓市場提供了新空間。自主品牌零部件發展中最大的困難是難以進入整車廠的配套體系,即使進入了,所占份額也比較小。現在,國內零部件企業有三類:外商獨資、中外合資、自主品牌。前兩種一般隨跨國汽車公司而來,主要為其配套,跨國汽車公司從品質和利益考慮,一般只會用他們的產品;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為了保證產品品質,也會盡量選擇這兩類企業成熟的產品。
現在,從了解到的情況看,為了保證供應鏈的安全,一些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已開始將過去不太考慮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納入備供的范圍;另外,有的合資企業為保證生產,也開始有這方面的考慮,這為自主品牌零部件開拓市場提供了新的契機。
當然,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方面,國內市場供應增加,供求失衡進一步加劇。過去三年,我們整車出口一直在120萬左右,盡管總量不高,但多少也是一個數量。今年預計至少減少1/4(上半年同比下降23.6%,6月份同比下降47.1%),這多出來的30多萬臺車就需國內市場來消化。更具挑戰的是零部件,去年我們零部件出口為530億美元,今年肯定會大幅減少(上半年同比下降19%,6月份同比下降18.1%),這將給零部件企業帶來較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關鍵技術進步提升的速度將會有所放緩。中國自主品牌這些年的進步,除了中國人的勤勞、努力之外,主要得益于通過合資、合作等手段向外方學習。即使到現在這個階段,要說我們自主品牌究竟掌握了多少關鍵核心技術?掰著指頭數來數去,也沒有多少,主要還是靠“整合資源”。
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盡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構建形成自主核心技術體系的能力,應該是“十四五”汽車工業發展規劃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這個必須提上議事日程。
不然,即使新的政策給自主品牌留下了空間,沒有關鍵核心技術支撐,這個空間我們也不可能占不了,占了也守不住。
最后,想說一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一個短期策略,而有是一個長期方針,因此如何應對需要汽車企業好好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