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長興,2021年第一個工作日,這片中國最大的造船基地,再次迎來能級躍升。
1月4日,長興島上開工建設的是被國家發改委列為重大建設項目的中國船舶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上海三大船廠之一、中船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公司將從浦東整體搬遷至此。
這一國家級的重大工程將遵循“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工程選址在上海長興島南岸沿線,面積為431.8公頃,總投資180億元。第一階段計劃投資80億元,建設項目主要包括滬東中華的研發設計樓、船體聯合車間、曲面分段裝焊車間、舾裝件模塊中心、涂裝車間、1號室內船塢、2號露天船塢、港池、舾裝碼頭等,規劃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2023年第一階段工程建成后,滬東中華將在此形成年建造6艘特種船的生產能力。
從黃浦江畔的城區,到依長江、瀕東海的入海口,90多年歷史的滬東中華整體搬遷,是上海制造的一次轉型升級,更是推動我國船舶海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工程。
早在2005年,長興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就開始建設。2008年開始,上海造船業“由浦江入東海”。江南造船集團率先告別相伴140多年的黃浦江,整體遷入長興基地。過去是十多年里,“江南長興”成為中國造船業最為令人振奮的名詞,長興島上一片荒蕪灘涂,變成我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造船基地。80平方公里的長興島,擁有59公里長年不淤、不積、不凍的深水岸線,當它與中國日新月異的船舶海工產業結合,這塊“造船寶地”的發展潛力不斷釋放。
中船集團介紹,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將按照現代化總裝造船模式組織生產,瞄準世界先進的精益造船模式,綜合運用精度管理、信息集成、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先進生產理念。在作業中將實現船舶分段及總段劃分合理化、生產流水化和自動化、管理托盤化、“殼舾涂”一體化和塢內搭載分段大型化,形成總裝造船優勢,與國內已有大型船舶總裝基地形成錯位競爭,引導國內船舶行業轉型發展。
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的開工建設,將對進一步推動上海長興島海洋裝備基地由制造向智造轉型,推廣智能化生產線和綠色造船技術,打造世界先進的集總裝集成、系統模塊、核心配套、生產服務等為一體的全要素產業基地。
整體搬遷后,滬東中華位于上海浦東的原址,也將迎來脫胎換骨。按目前計劃,老造船基地將打造成為具有歷史積淀的人文水岸,保留和活化利用工業遺產和歷史保護建筑,同時將立足于浦東新區的產業能級提升方向,重點發展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為支撐,以科技研發、總部經濟、數據創意、海洋經濟、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等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