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來到位于湖北省枝江市的宜昌船舶工業園,園內機器轟鳴、焊花飛濺……8艘萬噸級貨輪正在建造、50艘貨輪正在舾裝,其中純電、油氣電混合動力、LNG動力等新能源船舶占比達40%。在枝江,綠色船舶產業已經悄然興起。
枝江擁有可用于船舶制造的長江岸線3000多米,是船舶制造產業發展的天然良港和優質基地。隨著“電化長江”的持續推進,新能源船舶面臨巨大市場空間,枝江船舶工業也迎來了綠色發展新機遇。
今年2月初,湖北首艘120TEU(標箱)新能源純電動集裝箱船在宜昌船舶工業園枝江盛懋船業有限公司正式開工建造。“與傳統燃油動力船舶相比,該船零污染、零排放,每年可替代燃油500噸,減少各類有害氣體排放1520噸。”宜昌船舶工業園負責人王旭告訴記者,該船舶配置電池驅動的雙推進電機,主要航行于長江及漢江流域。
清潔能源替代燃油燃料是大勢所趨,新能源船舶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枝江積極搶抓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政策機遇,大力發展先進船舶制造產業,已聚集相關企業10家,初步形成“船、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格局,年造船能力達到112萬噸,去年下水船舶86艘,完成工業總產值57億元。其中,新能源船舶達到24艘,占比28%。
去年3月份,“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游輪由宜昌鑫匯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建造并順利下水。該公司董事長覃啟勝說:“像這種新能源動力類型的船,我們已建造8艘,占全年訂單的50%。”
“長江三峽1”號通航1周年來,環保效益顯著。統計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該船單船接待游客逾13萬人,總用電超90萬千瓦時,對比同型常規燃油動力船舶,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0余噸。
船舶產業的蝶變升級,不僅扛起長江大保護的枝江擔當,也為枝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我國首艘快速雙體集裝箱船“天龍18號”、長江首艘130米純LNG動力散貨船、“理航渝建1號”、“理航渝建2號”、“祥牛13”號先后在枝江建造下水。宜昌船舶工業園已成為長江內河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和宜昌市國家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新能源船舶需求的增長對船舶企業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枝江鼓勵造船企業與國內高水平電動船舶研制單位合作,組建船舶產業發展專家團隊,建立研發技術中心,開展關鍵技術領域研究與運用,加快實現船舶工業從傳統制造走向智能制造。
“我們與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以及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機制,在新能源、復合材料以及防腐涂裝等領域共同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持續增加船舶制造的‘含新量’‘含綠量’。”覃啟勝表示,鑫匯船舶公司已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并加快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進程,加入長江游輪游艇產業創新聯盟,建立了宜昌市首家萬噸級江海直達、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專家工作站。
目前,宜昌船舶工業園已生產出國內首艘快速雙體集裝箱船、純電力推動游船、長江三峽系列“豪華夜游客船”等一系列特色船型。從修船、造船,到不斷駛出中國首制、世界首制高技術船舶,枝江正駛向內河流域綠色智能標準化船舶市場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