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個政策利率指標相繼下調,在年中時點釋放出宏觀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的清晰信號。隨著“降息”靴子落地,市場對財政增量政策的關注和期待增多。日前,財政部等三部門公告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也表明新一輪穩經濟政策舉措中,財稅政策不會缺席。
在專家看來,當前經濟形勢下,財政增量舉措有望加快研究出臺,建議從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發行消費券等方面擴大有效需求;同時,采取有序開展債務置換、優化債務期限結構等方式,管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
助力擴大有效投資
為助力擴大有效投資,專家建議加快專項債發行進度,并適時新增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
財政部數據顯示,1-5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8657億元,同比下降15.0%;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4343億元,同比下降12.7%。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認為,近期政府性基金支出降幅進一步擴大,一方面與土地出讓收入下降有關,另一方面與專項債發行進度有待進一步加快不無關系,進而導致1-5月狹義基建投資增速較1-4月有所下行。“當前,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宜加快一般債和專項債的發行進度。”他說。
在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看來,隨著財政部將今年剩余地方債額度下達至各省市,新增專項債發行有望邊際提速,并在三季度內基本發完,后續政策將側重支持專項債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提升資金使用效益,以更好發揮穩增長功效。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有效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兩批金融工具合計投放7400億元,有力補充了一批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項目資本金。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說,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具有典型的逆周期特征,上半年在經濟復蘇較快時力度有所減弱,下半年則有望重啟擴張。
此外,羅志恒建議,可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加快推進實施“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項目,拉動基建投資,有效擴大總需求。
促進消費潛力釋放
日前,財政部等三部門發文明確,對購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對購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6月21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將延長至2027年年底,減免力度分年度逐步退坡。初步估算,實行延長政策,2024年至2027年減免車輛購置稅規模總額將達5200億元。
專家認為,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有利于進一步釋放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潛力,擴大有效需求。下一步,為促進居民消費,財政政策還有進一步發力的空間。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消費已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中央財政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財政發放更大規模的消費補貼,如購物券、購車補貼、購房補貼等。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建議,可出臺財政補助政策,對汽車、家裝、文旅、餐飲等消費重點領域進行補貼,提高居民消費意愿。
在發放消費券方面,羅志恒建議,通過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地區、按比例的方式發放消費券,既減輕地方政府負擔,又調動其積極性,提振居民消費。
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圍繞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等四個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專家認為,有效管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今后一個時期防風險的重要內容。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建議,重點針對債務風險較高、還本付息壓力較大的有關地方和相關主體,有序開展債務置換,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預計今年地方政府城投平臺公募債違約風險將繼續得到有效管控。”他說。
羅志恒認為,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短期可采取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拉長債務周期、壓降債務成本。對于部分風險明顯加大的地區,建議適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有序實現債務付息和本金滾動。
“當前,地方政府債務主要是分布不均勻,有的地方債務風險較高,還本付息壓力較大。我們已督促有關地方切實承擔主體責任,抓實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說,整體來看,我國財政狀況健康、安全,為應對風險挑戰留出足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