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is coming!
盡管光伏前十月貢獻了超142GW的新增裝機,但對于部分光伏制造企業而言,寒冬似乎已經籠罩。
陸續出爐的三季度財報或許也能證明這一點,整體來看前三季度,硅料、硅片企業凈利潤出現下滑;組件企業前三季度保持增長,但第三季度營收、凈利潤較去年放緩,個別頭部企業凈利潤下滑40%-68%。
在業績變動說明中,產業鏈價格波動是多數企業業績不理想的原因。目前硅料價格仍處于下降通道,且有跌破6萬元/噸趨勢,單晶菜花料最低價格已經來到5.7萬元/噸。
傳遞至組件環節,組件中標價格已經由年初的1.8、1.98元/W大幅下降。近期三峽集團新疆哈密2.1GW組件集采,企業報價幾乎全面低于1元/W,最低來到0.943元/W。
撤退信號?
與跌價潮相對應的是,此前迅猛的擴產潮有了退潮苗頭。
從上游來看,大全能源此前宣布將原定于今年底投產的全資子公司二期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延期至2024年二季度。
而與項目延期相比,部分跨界企業更是暫緩項目融資甚至直接退出光伏業務。
8月1日,乾景園林發布公告稱,終止公司2022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事項并撤回申請文件的議案。此前,公司公告擬定增募資4.69億元,主要用于1GW高效異質結電池生產項目、2GW高效異質結太陽能組件生產項目。
樂通股份8月11日晚間披露公告顯示,公司將大幅減少對異質結電池項目的投資規模,投資金額由1億縮至1250萬。
9月底,向日葵宣布,其與捷佳偉創終止原投資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項目所用設備購買的合同。
10月19日,皇氏集團在對深交所問詢函的回復中表示,考慮到TOPCon電池屬于重資產投入,后續仍需要投入較大資金,且當前行業競爭激烈,公司決定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保障公司未來持續發展的核心主業上,因此對原項目投資作出相應調整,轉讓子公司安徽綠能控制權。
11月6日,金剛光伏發布公告稱,綜合考慮公司實際情況和資本市場及相關政策變化因素,決定終止2023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事項。公司原擬定增募資不超過20億元,用于投資年產4.8GW高效異質結電池及1.2GW組件項目等。 …… 實際上,跨界企業的撤退,一方面受當前光伏產業鏈價格影響,企業自身競爭力、海外渠道、品牌建設等不足以與老牌光伏企業抗衡。正如此前某家頭部企業所言,“光伏行業不是有錢就能做的好,遠沒那么簡單”。 另一方面,11月初滬深交易所發布優化再融資新規,稱“嚴格把關再融資募集資金主要投向主業的相關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資募集資金項目須與現有主業緊密相關,實施后與原有業務須具有明顯的協同性。督促上市公司更加突出主業,聚焦提升主業質量,防止盲目跨界投資、多元化投資。” 新規出臺后,跨界企業需要更加合理規劃融資投向,對于一些蹭光伏熱度而來的企業,顯然不符合要求。
行業整合在即
未來兩年,產能過剩下的產業整合將是主旋律。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測,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約511GW,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約727GW。 而據PVInfolink統計,到2024年,我國光伏主產業鏈中硅料、硅片、電池及組件產能均超1TW,此外主要輔材環節如玻璃、膠膜背板等供給也相對寬松。 這意味著,產業鏈企業間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尤其在組件環節,據統計到2024年僅TOP 10企業組件總產能將近800GW,可充分滿足500GW+的市場需求,企業競爭將日益白熱化。
據統計,去年TOP 4企業與第五名出貨量差距在18-25GW,而按照今年企業的出貨目標預測,差距將進一步擴大至30-40GW,更為明顯的是第一名與第十名出貨量或相差近60GW。
強者恒強之下,對二三線企業的考驗更為嚴峻,尤其是未建立起一體化產能的企業。據媒體報道,11月初,伍德麥肯茲一份報告指出,非一體化組件制造商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市場價格與制造成本幾乎持平,已無利潤空間。 反觀一體化陣營頭部企業,除了在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環節具備產業優勢外,在輔材、設備端也有布局,綜合優勢明顯。 而從近期中標結果來看,11月以來央企的大規模組件集采中,中標企業均為TOP 10企業。即使在開標階段,有三線企業投出低價,但考慮到實際供貨能力等因素,最終仍是頭部企業勝出。 激烈的競爭下,部分二三線企業已經下調了出貨目標,預計今年企業出貨仍將呈現“兩極分化”局面。
在此趨勢下,大型企業將通過收購、合并等方式整合資源,形成規模優勢。而中小企業要逃脫“大魚吃小魚”的命運,還需要差異化產品、差異化的市場布局,找好自己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