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知不覺間,新中國已成立六十余載,而五金產品也走過了六十多個年頭。在這六十年間,五金產品得到了長足發展。從手動工具到電動工具等等一些列發展都見證了五金產品者六十年走過的歲月。歷史走...
不知不覺間,新中國已成立六十余載,而五金產品也走過了六十多個年頭。在這六十年間,五金產品得到了長足發展。從手動工具到電動工具等等一些列發展都見證了五金產品者六十年走過的歲月。歷史走進現代工業社會,金屬-五金制品行業更是迅猛發展,五金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五金制品也成為工業制造不可缺少的一個產業環節。 20世紀20年代以后,據五金手冊介紹,金屬制品業又有新的發展,除傳統的銅、鐵器外,增加了白鐵、鋼精、鈕扣、電鍍、銅鐵床、證章、鑄鍋等自然行業和產品。到1933年,金屬制品業有1300余戶。其時,銅器業呈沒落狀態;鐵器業則有較大發展,共有420戶,并形成文幫、武幫(雜爐)、刀幫、銼幫、剪刀幫、剃刀幫等行幫;白鐵業則因1931年武漢遭受水災后修復檐溝等的需要而發展到380戶,成為較大的行業。
金屬制品業除“漢口銅器”于清末民初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外,近百年來,創造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名牌產品。經60年代初挖掘和恢復生產的有曹正興菜刀、胡興發剃刀、潘乾太篾刀、張同興藥刀、牛同興皮刀、聶興隆鐘表銼、羅義順刨鐵、席祥興斧頭、楊和興錐條和雕刀、李三泰鋸條、黃興發魚鉤等產品。自70年代后,有的被淘汰,有的則人亡藝絕,無以為繼;維持生產和有所發展的只有曹正興菜刀和席祥興木匠工具。
傳統的五金制品,也稱“小五金”。是指鐵、鋼、鋁等金屬經過鍛造、壓延、切割、等等物理加工制造而成的各種金屬器件。例如五金工具、五金零部件、日用五金、建筑五金以及安防用品等。小五金產品大都不是最終消費品。而是作為工業制造的配套產品、半成品以及生產過程所用工具等等。只有一小部分日用五金產品是人們生活必須的工具類消費品。傳統的五金企業產品比較單一,很多企業只是給其他制造企業做配套、配件,對制造性企業的依賴性比較強,而且對市場需求的反應也很遲緩。傳統的五金企業不注重新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的延伸,從而造成企業的持續競爭能力欠缺。
隨著我國在世界地位的不斷提高,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使用中國五金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五金產品的發展。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五金工具加工工業逐步成為世界五金工具產業的主力軍。一些發達國家尤其非洲、中東等發展中國家對五金工具的需求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速度遞增。五金工具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五金之鄉的永康,更是憑借低成本的傳統競爭優勢,一度成為五金工具的集聚之地。
由于主觀上和客觀上的種種原因,我們國家在這一領域發展緩慢。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制造業加速現代化的步伐,我國數字化制造技術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其中一部分五金產品的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這個進展有效地打破了一些進口五金產品在一些領域的壟斷地位,為我國五金市場的規范競爭作出了貢獻。
我國五金產品近六十年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前后是截然不同的,近二十年五金產品的發展變化和改革開放前期二十年相比有很大變化。當時盡管發展速度很高,可仍然以數量擴張為主是數量擴張型的發展,可是現在進入新世紀之后,發展模式也出現了很積極的變化。
我國五金產業從“小五金”邁向現代五金,面對的是包括工具五金、建筑五金、鎖具安防、廚衛產品、日用五金等內在的幾大領域,每年貿易總額達10000億美元的國際市場。從1996年至今,我國先后建立了拉鏈、電剃須器、不銹鋼器皿、鐵鍋、刀片、自行車鎖等14個技術開發中心,壓力鍋、電動剃須器、打火機等16個產品中心。這些中心陸續開發出生物指紋鎖、爆炸復合不銹鋼菜刀、剪刀、防火拉鏈、遙控電壓力鍋等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大大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五金產品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體現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僅以小小的鎖具為例,就足以說明行業的巨變。以前鎖具家族只是一般的家用鎖、自行車用鎖,但隨著摩托車、汽車工業、高檔住宅的發展,一些企業隨之開發出適合現代交通工具的各類摩托車鎖、汽車鎖、防盜安全鎖。不僅鎖的品種增加了,而且傳統產品也顯示出高科技的魅力,電子鎖、指紋鎖等相繼問世便是有力證明。傳統的工具五金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園林工具開始向縱深延伸,修剪枝杈的剪刀不再簡單,而逐步被新開發的適合家庭和社區建設的手工、電動工具、鋤草機等所代替。
在市場推動下,一批五金企業開始關注我國現代制造業發展對高效產品的需求,化大力氣調整產品結構,推動產業升級。使得我們國產優質五金產品的發展打破了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獲得高速發展。進入新世紀以后的這些年,節能、高效五金產品的年增長率都超過30%,遠高于傳統五金產品的增長速度。這個數字的變化,顯然標志著五金行業開始以產業規模進行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種變化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可喜的變化。
其實小五金向大五金轉變就是傳統五金向現代五金轉變的過程,而這唯一的選擇就是依靠科技進步,走科技興園,科技興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