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日發表的《中國經濟調查報告》(2010),我國在未來5到7年內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制造國。對此,中國學者認為在談論中國經濟時既要看總量,...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日發表的《中國經濟調查報告》(2010),我國在未來5到7年內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制造國。對此,中國學者認為在談論中國經濟時既要看總量,也要看到中國龐大的人口等基本國情。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副秘書長、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帕多安說,在巨額政府刺激計劃的支持下,中國在全球經濟體中正率先走出衰退。中國將來有望在5到7年內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制造國。
對此,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邀請,對《報告》發表點評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張志剛表示,要正確、全面了解中國,不但要看中國經濟的總量,也要看人均水平,看中國的國情: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
此前,國內外媒介廣泛報道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出口總量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情況。但專家認為,按人均計算,中國在世界各國的名次明顯落后,排名只有100多位。
這份232頁的調查報告在8個章節中分別評述了我國過去5年來取得的成就,未來經濟發展前景以及面臨的挑戰;詳細論述了我國的貨幣政策和金融體制改革、商品市場規范與競爭、區域協調發展、勞動力市場改革、養老問題以及完善醫療衛生體制。
報告認為,盡管近年來中國政府的改革日益關注于保持和諧。為改善民生,中國仍需要增加社會支出。
報告在高度評價中國經濟社會成就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其中包括進一步推進貨幣和金融改革,適時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
帕多安認為,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的,應該是一個中期目標,還需要推行金融領域的相關配套改革。
張志剛認為,中國保持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受到全世界的好評。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西方人士對中國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不滿,要求人民幣升值,就帶有明顯的功利性。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