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南潯區經濟社會概況南潯區是2003年1月新建的湖州市轄區,區政府駐南潯鎮。全區轄南潯、雙林、練市、菱湖、和孚、善璉、舊館、千金、石淙9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區總人口51....
一、南潯區經濟社會概況 南潯區是2003年1月新建的湖州市轄區,區政府駐南潯鎮。全區轄南潯、雙林、練市、菱湖、和孚、善璉、舊館、千金、石淙9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區總人口51.4萬人,區域面積為716平方公里。2004年預計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17億元;工業總產值近6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超200億元;財政總收入近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45元。
農業產業特色明顯。糧食生產保持穩定。以種養為主的效益農業開始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形成了蠶桑、果蔬、畜禽、水產養殖等四大主導產業,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淡水魚養殖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畜禽養殖基地。基本形成了“金獺兔”、“銀湖羊”、“香大頭菜”、“溫氏雞”等四大特色農產品。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和效益農業,年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141家,2003年訂單農業成交額達到7.92億元。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全區以南潯省級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帶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460.81億元。有9家省“五個一批”企業、27家國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60多家市、區重點骨干企業。目前已有100多家三資企業落戶南潯。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泰科公司落戶我區,全市第一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我區建立。全區已形成新型紡織、機械電子、新型建材、醫藥化工、皮革及其制品、金屬冶煉等六大優勢產業和木業、電磁線、電梯、皮革、精細化工、毛紡、磨料磨具、真絲織造、湖筆、商標織帶等十大塊狀特色產業。特種電磁線生產基地被命名為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木地板生產、銷售量已躍升至全國總量的50%以上,是“沒有森林的木業大區”和“中國木地板之都”,有3家企業的實木地板獲國家級免檢產品稱號,占全市總數的50%。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2003年通過省“教育強區”驗收。率先在全省試行無償獻血和合作醫療聯動機制,農村合作醫療參與率達到87.8%。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大力實施“康莊工程”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初步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鎮-中心村的城市化新體系。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以“星期一夜校”為載體,努力建設學習型機關,其經驗在《人民日報》頭版顯要位置刊發。公安系統推出“四警合一”新舉措被作為全省先進典型推廣宣傳。社會秩序保持良好,總體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扎實開展基層“先鋒工程”和部門“滿意工程”活動,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南潯是省級旅游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區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年游客量超180萬人次。“江浙雄鎮”南潯鎮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鎮上有全國文保單位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等古建筑群。南潯古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并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貢獻獎”。含山蠶花節被列為“中國民間藝術游”系列活動。菱湖的“桑基魚塘”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傳統養魚生態農業模式,2003年被評為全國旅游資源最高等級—五級標準。區域內還有橋鎮之稱的雙林鎮,湖筆之都的善璉鎮,燈謎之鄉的菱湖鎮,形成了江南少有的古鎮群。
二、南潯古鎮的歷史沿革
據南潯境內發現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歷史上,南潯的隸屬關系變化很大。相傳夏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南潯轄域隸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先后屬吳、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縣,南潯轄域隸屬菰城縣。秦滅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會稽郡,下設烏程、由拳等縣,今區境屬烏程縣。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烏程縣東鄉置東遷縣,縣治在今舊館。南朝宋元徽四年,東遷縣改為東安縣,次年仍復名為東遷縣。隋開皇九年東遷縣并入烏程縣。宋太平興國7年,分烏程縣東南15鄉置歸安縣。民國元年(1912年),烏程、歸安合并為吳興縣,今南潯轄域隸屬吳興縣。1949年5月2日,南潯解放,今南潯轄區隸屬吳興縣。1981年1月,撤消吳興縣,改為湖州市。1983年7月,撤消嘉興地區,湖州市改為省轄市,建立城、郊兩區,南潯隸屬于湖州市郊區。1988年11月,撤消湖州市城、郊區建制,實行市管縣又直接領導原城、郊區所屬鄉鎮、街道的體制,南潯鎮直屬湖州市。1993年9月,湖州市區下設城區、南潯區、菱湖區3個區工委。南潯鎮屬南潯區;2003年1月,根據國務院(國函E2003)2號)和省政府(湖政發E2003)2號)文件精神,湖州市撤消城區、南潯區、菱湖區3個區委、區管委會,設立吳興區、南潯區兩個市轄區。南潯區區委、區政府駐南潯鎮。
三、南潯古鎮的保護性開發
1、南潯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現狀
南潯旅游資源文化沉淀之豐厚,景點內涵之豐富,建筑裝飾之精巧,鎮市規模之恢宏,與其它江南古鎮相比,均居于首位。經過前幾年的保護修復,古鎮旅游有了一定的規模,但大多數旅游資源尚未開發或處于開發的初始階段,還需進一步保護開發。
(1)南潯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基本情況
南潯鎮從20世紀末開始進行旅游開發,為切實推進南潯古鎮旅游的發展,成立了湖州南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老旅游公司),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冊資本1600萬元。注冊時湖州市房地產開發總公司出資900萬元(隸屬于市建設局),湖州市南潯房地產開發物業經營公司出資500萬元(隸屬于市建設局),湖州市南潯城建發展總公司出資200萬元(隸屬于南潯鎮政府)。2003年7月,湖州房地產開發總公司將其900萬元股份劃轉至湖州市南潯房地產開發物業經營公司,至此,湖州市南潯房地產開發物業經營公司(現隸屬于區城交局)股份為1400萬元。
2001年4月,公司開始起動修復南潯古鎮,至2004年2月底,共投入1億多元資金,拆除了與景觀不協調的水塔、煙囪等建筑物10余處,修復了部分古鎮風貌,“三線”下埋5千多米,開挖河道100多米,砌石護岸300多米,改造新建石橋4座,古鎮修復搬遷居民住房300多間,面積10000多平方米,涉及居民近千人。恢復了傳統的木器、絲行、米行、轎行等老字號商店,改造了南潯劇院并增加了古戲臺。通過收購、拆除、改建、修復等使南東、西街南段基本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南潯原貌。
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南潯古鎮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古鎮旅游取得了長足進步,修復開放了多個景點,為南潯旅游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得到群眾的好評。但由于受體制、管理權限、資金等因素影響,南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背負了沉重的債務包袱,區人民政府從2月份開始組織有財政、法院、旅游等部門組成的小組對公司進行帳目清理。至2004年2月底,老旅游公司帳面負債7170萬元,自有資產經國資委評估1800萬元。老旅游公司嚴重資不抵債,已無力籌集資金用于古鎮修復開發建設,同時大量的工程欠款已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而古鎮保護性開發已不容再次延誤、錯失機遇,尋求新主體參與南潯古鎮保護性開發成為當務之急。
(2)刻不容緩的古鎮保護性修復
南潯是一個有近千年歷史的古鎮,由于歷經滄桑,南潯古鎮的保護已刻不容緩。古鎮內居民密集且住房條件差,且居民以老人居多,保護能力弱,加之電線線路老化,使用明火等問題使古鎮存在嚴重的火災隱患。污水直排,衛生條件差等問題使古鎮環境污染難以根本消除。水系受到破壞,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填河改路”的影響,填掉了北市河、栲栳灣河,從而嚴重破壞了南潯古鎮十字水系,使潯溪之水流速緩慢,河道不暢。河道污染越來越嚴重。70、80年代由于受發展空間的影響,古鎮區內建了不少多層建筑,出現了亂搭亂建的現象,還存在不少企業、工廠,與古鎮區整體環境風貌非常不協調。南潯是園林之鎮,清代最盛時大小花園有12座之多,密度冠于全國。而今,除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庭院保存較為完整外,穎園尚存,述園蹤跡可尋,適園只剩下一座長生塔,宜園僅留遺址供人憑吊,面積20畝的龐家花園只存孤零零兩口大池塘,昔日湖光山色盡相映的優美風光已是蕩然無存。南潯是“江南大宅門”,宏屋巨宅,享有盛譽,歷屆政府也十分重視古鎮保護工作,但古鎮中需要保護的量實在太大,眼前殘酷的現狀是令人堪憂的。7000平方米的龐家大宅斷壁殘檐,破敗不堪;被法國建筑家齊哈稱作完全是法國土魯茲式的、在中國小鎮重現真是奇跡的西洋樓梁木崩壞,墻體開裂,房屋將傾;金紹成舊居大廳千孔百瘡,“二進”灰飛煙滅,“三進”滿目瘡痍;張石銘舊居雖幾經修繕,但6000平方米中仍有塌損面積300平方米。而門窗不全,樓面腐爛,木雕、石雕、磚雕破損、殘缺的更是比比皆是。還有聞名遐邇,急需修繕的絲業會館、廣惠寺等等。這些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建筑如不馬上修復,將一一消逝,永不復存。豪宅名園,將成為明日黃花。到時即使花了錢也未必能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保護南潯古鎮,搶救文化遺產,刻不容緩。據測算,若僅僅是保持現狀,即修復保存尚好的舊居、“三線”下埋、適當動遷舊居中的居民,消除火災隱患和環境污染,則需要資金約3億元;若要達到環境基本和諧,即拆除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周圍之不相協調建筑,修復有保存價值的歷史文化建筑,則需要更大量資金。
2、選擇上海博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合作伙伴是區委、區政府做出的慎重選擇
南潯古鎮保護與開發已刻不容緩,工作任務重、時間緊。2003年1月新區建立后,區委、區政府對古鎮的保護與開發非常重視,進行了多次研究,認為依靠南潯自身的力量對南潯古鎮進行保護開發是難以實現的。引進國內企業的巨額資金,及早使古鎮的環境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取得地方和企業共同獲利的雙贏局面,這是已被證實的一種最佳方案。從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實際出發,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僅依靠單一的政府財政投入進行修復保護已不大可能,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多方籌措資金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引進外來資金成為解決將古鎮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的主要途徑。為此,我區提出了建立“政策支持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效益促發展”的多元化保護與開發投資機制的戰略決策。選擇上海博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大公司)作為南潯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的合作伙伴,是由于它的眾多優勢條件。
(1)博大公司有充足的人才。博大公司聚集了一批高層次的人才,他們有豐富的資本運作和參與各種大項目的管理經驗,并有針對性地面向全國招用了一批古鎮保護性的高級人才,其中有參加過上海“一大”會址和淮海路修復的專家,有參加過上海朱家角古鎮修復的專家。這些人才能勝任我們古鎮保護的需要。
(2)博大公司有強大的投資實力。選擇博大公司作為南潯古鎮開發項目的合作伙伴,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它強大的資金實力和產業優勢。博大公司是浙江煙草局設在上海的一家國有投資控股型有限責任公司,有浙江數家煙草企業為股東,資金實力雄厚且能確保項目投入。博大公司與國內主流媒體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有利于通過媒體構筑南潯古鎮的宣傳平臺。它與旅游界關系密切,可以使南潯成為國內旅游產業鏈中的一個節點而直接受益。
(3)博大公司有先進的理念。博大公司具有保護中國古典文化、歷史文化的強烈意識和決心。經過對江南古鎮群的全面而認真的考察和研究后,認為南潯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而目前狀況又急需保護,并認為應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積極主動地提出對南潯古鎮進行保護性開發。在工作中也是本著保護第一的觀點,聘請國內外一流的單位進行設計和保護施工。其開發理念注重保護工作,符合我們古鎮保護的需要。
3、南潯古鎮保護開發項目總體情況
區委、區政府對該項目非常慎重,就該項目進行了多次專題研究,并就該項目合作事宜及時向市領導進行了匯報,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多次專題研究該項目。2003年9月17日,市政府第6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了關于上海博大投資南潯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情況,會議肯定了我區引進外來投資者組建公司,實施南潯古鎮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這一做法。2003年10月15日,市委第9次常委會就南潯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認可了區委、區政府引進外來投資者加快南潯古鎮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的做法,并充分肯定了上海博大投資南潯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對推動南潯古鎮保護和湖州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作用。2003年10月18日,經市政府鑒證,雙方正式簽約,用五年時間,總投資23億元,聯合保護性開發南潯古鎮。
(1)公司及項目基本情況
浙江南潯古鎮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旅游公司)由博大公司與湖州南潯欣欣城建發展有限公司(國有公司,代表區政府)發起組建,于2003年12月24日正式在工商局注冊成立。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博大公司出資21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70%,區人民政府通過南潯欣欣城建發展有限公司出資9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0%。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運作,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
古鎮保護與開發項目分為兩期實施。一期工程主要任務是貫通旅游線路,恢復和修繕沿線原有風貌與景觀,完善旅游區綜合配套。建設總投資估算約11億元,建設周期約2年。一期工程意向以水道為主體,設計 “8”字環形水路游覽線,串聯各個景點。對旅游線路上的一些重要節點將依據南潯古鎮原有風貌及江南大宅門的思路進行大力度恢復和修繕。一期工程完成后,功能配套基本到位、氛圍營造基本實現、在南潯古鎮原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性修復的同時,實現南潯古鎮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二期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古鎮整體功能性的開發和完善。預計總投資約12億元,計劃3年時間完成。二期工程的主要項目是修復東園、宜園等景觀,在寶善街西市河兩側,修復一批具有本土特點的舊宅。工程完工后,南潯古鎮風貌將得以再現,原有私家花園、古老建筑將基本實現全面恢復和修繕,配套設施更加完備,旅游景區更加成熟,旅游產業形成可觀規模。
(2)古鎮規劃基本情況
新區成立后,區委、區政府對古鎮的保護非常重視,為了加大古鎮保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今年初區政府又委托湖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2002年編制的《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進行了更深、更細層次的修編,具體到古鎮上的每條河、每幢房子。組織市文保專家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又新挖掘了17處具有保存價值的文物建筑和31處近代優秀建筑列入規劃之中。規劃反復論證,修改完善后經專家評審,向南潯社會各界經圖版展示和網上二種形式公示,征求意見并修改后,于2004年11月經省政府浙政函(2004)166號《關于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的批復》文件批復同意。同時,古鎮保護性開發一期工程的概念性規劃由上海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為主,匯同加拿大PPA建筑師事務所共同設計,現正在反復征求意見過程中,規劃完全依據《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而編制。
(3)拆遷工作基本情況
為切實樹立南潯古鎮對外的形象,擬在香山橋邊建造古鎮主入口,依據《湖州城市總體規劃》(含南潯區中心城區及古鎮區)、《湖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含南潯區中心城區及古鎮區)和《南潯古鎮保護規劃》對該區域實行實施拆遷,依照法定程序實施,手續齊備。拆遷主體是市土地儲備中心,委托南潯鎮房屋拆遷事務所組織實施,我區拆遷辦負責業務指導。在拆遷過程中,切實考慮群眾利益,妥善解決了過渡房和同步啟動安置房建設,給予優惠的政策支持,到目前為止,共209戶拆遷戶中,已簽約150戶,全部是通過上門宣傳、做思想工作,群眾自愿簽約的。
拆遷范圍內的全部基本都是與景觀不協調的現代建筑,如羅克皮件廠、老人民醫院、興發五金廠和十年未建成的爛尾樓川菱賓館等,這些建筑都在國保單位建控地帶內。其中有5戶磚木結構的老房子,分別建于解放前夕,據文物部門、房管部門調查,根本不足百年(古鎮內國保單位張石銘舊宅、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均不足百年),結構簡單、普通,既無建筑保護價值也無人文歷史保護價值,且零亂分布于現代建筑群中。老房子大多經過改建甚至嚴重改建。在拆除過程中,始終堅持先經文物部門鑒定,攝像保存后再實施拆除手續,現一戶一檔資料全部保存。
4、政府加強監管古鎮的保護與開發
協議明確,所有古鎮建設性詳細規劃都必須符合《湖州城市總體規劃(南潯部分)》、《湖州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南潯部分)》、《南潯古鎮保護規劃》和《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都必須經區政府組織專家評審并廣泛征求意見后,嚴格按法定程序審批后方可實施;古鎮所有的保護和修復均應在市、區文物部門的指導下進行;新旅游公司負責所有項目的融資, 確保建設資金的按期到位,負責進行南潯古鎮保護區旅游資源的整合和推廣。若違約,區政府有權收回旅游經營權。為加強對古鎮保護的監督、管理,區政府在新區建立不久就成立了文物保護管理所和古鎮保護管理委員會。在南潯古鎮保護性開發中,聘請國家級專家阮儀三教授為顧問,同時從全國各地聘請了十多位從事古鎮修復、旅游等方面的人才,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南潯古鎮的保護。
南潯古鎮保護性開發項目是一張宏偉的建設藍圖,項目的實施,必將推動全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和促進南潯經濟社會的發展,給南潯人民帶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使南潯成為繁榮昌盛,文明祥和的樂園。